页面置换算法:FIFO和LRU算法比较 - 缺页中断次数与缺页率分析
页面置换算法:FIFO和LRU算法比较 - 缺页中断次数与缺页率分析
本示例分析一个进程的页面访问序列:'0, 0, 3, 1, 1, 40, 5, 6, 6, 2, 4, 6, 7, 7, 0, 0, 6, 7, 2',进程实际页面数为3,系统物理内存容量为4页。我们将使用先进先出FIFO置换算法和最近最久未使用LRU置换算法分别计算缺页中断次数和缺页率。
先进先出FIFO置换算法
-
初始状态:所有页面均不在内存中。
-
第1次访问页面0: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0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1,缺页率为100%。
-
第2次访问页面0:页面0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3次访问页面3: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3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2,缺页率为50%。
-
第4次访问页面1: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1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3,缺页率为75%。
-
第5次访问页面1:页面1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6次访问页面40: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40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4,缺页率为80%。
-
第7次访问页面5: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5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5,缺页率为83.33%。
-
第8次访问页面6:页面6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9次访问页面6:页面6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0次访问页面2: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2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6,缺页率为85.71%。
-
第11次访问页面4: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4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7,缺页率为87.5%。
-
第12次访问页面6:页面6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3次访问页面7: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7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8,缺页率为88.89%。
-
第14次访问页面7:页面7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5次访问页面0:页面0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6次访问页面0:页面0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7次访问页面6:页面6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8次访问页面7:页面7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因此,FIFO置换算法的缺页中断次数为8,缺页率为88.89%。
最近最久未使用LRU置换算法
-
初始状态:所有页面均不在内存中。
-
第1次访问页面0: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0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1,缺页率为100%。
-
第2次访问页面0:页面0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3次访问页面3: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3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2,缺页率为50%。
-
第4次访问页面1: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1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3,缺页率为75%。
-
第5次访问页面1:页面1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6次访问页面40: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40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4,缺页率为80%。
-
第7次访问页面5: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5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5,缺页率为83.33%。
-
第8次访问页面6: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6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6,缺页率为85.71%。 (页面0被替换,因为是最久未使用的)
-
第9次访问页面6:页面6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0次访问页面2: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2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7,缺页率为87.5%。 (页面5被替换,因为是最久未使用的)
-
第11次访问页面4: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4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8,缺页率为88.89%。 (页面3被替换,因为是最久未使用的)
-
第12次访问页面6:页面6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3次访问页面7: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7调入内存中,此时缺页中断次数为9,缺页率为90%。 (页面2被替换,因为是最久未使用的)
-
第14次访问页面7:页面7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5次访问页面0:页面0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6次访问页面0:页面0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7次访问页面6:页面6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
第18次访问页面7:页面7已在内存中,不发生缺页中断。
因此,LRU置换算法的缺页中断次数为9,缺页率为90%。
结论: 在本示例中,LRU算法的缺页中断次数比FIFO算法多,因此其性能略低于FIFO算法。这说明LRU算法虽然更能有效利用内存,但对于频繁访问的页面,其替换效率可能不如FIFO算法高。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页面置换算法。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jkH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