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探究:影响因素和有效途径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道德发展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发展水平、移情和情绪三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因素、同伴关系和大众媒体三个方面。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从四个方面入手的,一是加强移情训练,培养小学生的移情能力,二是营造良好的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三是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发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四是通过大众媒体正面传导。
一、亲社会行为的内涵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给他人和社会提供帮助的社会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1],费洛伊德认为 ,一个未经社会化过程的个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以自我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的过程[2],因此小学生时期是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可以为成年后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认知发展水平 认知发展水平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艾森伯格研究后指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这是因为年龄大的学生较年龄小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高,在思维上有相对比较成熟的道德判断能力,面对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的几率大一些,从而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有试验表明,4岁儿童与8岁小学生都能对给出的信号做出反应并给予帮助,但是当给的求助信号不明显时,4岁儿童会比8岁小学生较少的发现信号并给予帮助,这是因为4岁的儿童相对8岁的小学生来说,认知发展水平低,不能清晰的盘判断出所给的信号,因而给不了相对应的反应,后来耶鲁等人也经过研究发现,认知发展水平高一点的学生会更容易发现抽象的潜在线索,并对信号做出反应,其会比认知发展水平低一点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复杂的环境[4]。 2.移情 移情是感知他人的情绪反应,并与他人产生同样的情绪体验。艾森伯格认为,移情是同情他人的动机的基础,并通过 '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对助人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和移情能力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个体的移情能力越强,其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越大[5],反之,个体的疫情能力弱,其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可能就就越小。小学生时期是其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要注重小学生的行为引导,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和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由此可见,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3.情绪 情绪因素也是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的重要因素,小学生时期的个体,喜怒无常,情绪不能完全完全自我掌控,因而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的控制。有研究表明,在家长或教师表扬后,小学生会更愿意产生助人等社会行为,而在受到批评或委屈后的小学生,内心会产生抵触情绪,看到需要帮助时,则不愿意产生助人行为。由此可见,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也就是说,积极的情绪会引导小学生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二)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发展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家庭对小学生的社会行为影响非常大[6]。家庭因素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父母的榜样行为,一个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榜样行为主要是小学生会根据父母的社会行为进行模仿和内化,小学生的很多社会行为都是来源于与父母的交往中的模仿和学习,有实验发现,父母的亲社会行为较多的家庭,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也会相对较多,反之父母亲的亲社会行为少的家庭,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也相对较少。父母的言行举止和社会行为都会对孩子起到榜样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社会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李丹在研究中发现,民主、爱心与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呈正相关关系,惩罚、保护与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呈负相关关系[7]。由此看来,在家庭生活中,民主、积极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励小学生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如果经常鼓励和关心小学生,让其获得归属感,小学生在生活中会更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相反,父母如果经常惩罚和打压小学生,会让其产生逆反和无奈情绪,从而减少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仿的小学生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8],是小学生时期非常关键的一种社会人际关系,积极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双方的健康成长,对其社会能力和社会技能都有所帮助,是小学生好的性格、品德等人格发展的基础。如果身边的同伴的亲社会行为较多,小学生一方面会效仿同伴进行亲社会行为,一方面也会为了与同伴更好的交往和玩耍,会尽可能的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由此融入集体并产生集体归属感。 3.大众传媒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渗透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电影、电视、杂志、网络等都对小学生的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研究发现,通过电视节目中观看亲社会行为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亲社会的倾向,增加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同时,莱弗科维兹等人也做了电视节目和儿童攻击性行为关系的研究,发现观看暴力电影的小学生的性格孤僻且攻击性行为会相对较多。由此可得出,电视节目等大众传媒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作用,乐观积极、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善良、有爱心的节目内容能激发小学生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反之,消极、暴力的内容不利于小学生的性格培养,也不利于发展小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三、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加强移情训练,培养小学生的移情能力 移情训练旨在提高儿童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的练习活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其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他认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9]。因此可以看出移情训练是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他们更善于从课后活动中学习和发展,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读物和角色扮演来训练小学生的移情能力。 1.通过给小学生讲故事、看读物的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移情能力 讲故事主要是在课外生活中,老师和家长可以给小学生讲述一些关于有爱心、有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故事,通过讲述这类故事的内容和情节,让小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做有爱心和帮助他人的事情可以获得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和归属感,从而间接的提高小学生的移情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来提高小学生的移情能力 角色扮演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它符合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的特点和兴趣,而角色扮演也正是儿童时期最典型的游戏之一。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选择扮演故事里的某个的角色,根据小学生自己的经验和意识进行游戏,在游戏中,不同角色的小学生会有不同的情境体验,对于扮演需要求助于他人的角色,小学生会感受到求助的无奈,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其产生亲社会行为的概率会大很多,而扮演帮助他人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小学生会体验到帮助他人时获得的快乐和满足,这会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热心和有爱心,从而增加小学生亲社会的发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别人来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榜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榜样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10]。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习和观察得到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小学生观察和学习的重要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在学校和家里都要做好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1.家长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的老师,家长的行为潜移默化的熏陶着小学生的行为,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的提高自我修养[11],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与周围人和睦相处,给小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做好示范者这个角色。家长行为的榜样对小学生的激励远远大于言语指导的刺激,在家长正确积极的榜样作用下,小学生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小学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向师性,他们会崇拜自己的老师,教师的行为和举动会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小学生,所以在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外,还要从方方面面要求自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向小学生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在道德中无形的关注小学生的亲社会意识。 (三)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发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表扬和激励作为一种赏识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恰如其分的教师表扬能帮助小学生行成积极的自我概念[12]和自我评价,可以提高小学生自信心,激发其潜能的发挥,从而增加小学生的亲社会的行为。安鲁弗德研究指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得到称赞和表扬后,这种奖励的机制就会内化。当他们再助人的时候‚自己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使他们持久地表现出利他行为[13]。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要在小学生出现亲社会行为时,要及时表扬和奖励这种行为,从而增加其日后社会行为的产生。 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为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动力。当小学生无意间做了一件反社会行为时 ,家长也不要一味地指责和呵斥,要耐心的进行教育和指导,等小学生明白之后,进行适当的语言表扬,如“你真棒”,让小学生明白并及时弥补自己的错误。 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时刻观察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如果学生做了亲社会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比如给予一朵“小红花”奖励,如果做了反社会的行为,也适当的给予惩罚,如扣除一朵“小红花”,这样小学生会为了“小红花”积极的做一些亲社会行为,日积月累,就会得小学生的社会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四)通过大众传媒正面传导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媒介,它已经势不可挡的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的多样化也吸引着小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这同时也对小学生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发挥其作用,阻止小学生接触不良的传播内容,并选择适合和有利于小学生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观看,同时,对于小学生不理解的内容,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给予帮助和解释。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积极内容的影片和视频,在课堂教学上播放,丰富课堂内容,观看结束后可以让小学生之间交流分享,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的交往能力,还可以促进其对观看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子女德育教育方法研究[D]. 长春工业大学, 2014. [2]郦净.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J]. [1]江苏苏州市市级机关民治路幼儿园, 2014. [3]李娜娜. 家庭规则、幼儿责任心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4]李幼穗.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5] 张丽丽.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探析[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陶雨婧. 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同伴依恋的关系:一项追踪[D]. 西南大学, 2021. [7] 董晓楠.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J].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018. [8]刘美娟. 合作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9]廖全明. 不同训练方法对小学生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10]苏丽. 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1]赵建琴. 农村中学学生情商教育重要性研究[J]. 江苏省盱眙县马坝中学, 2009. [12]赵梦星. 45岁幼儿眼中的教师表扬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13] 曾英.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J]. 教育探索, 2007.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xe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