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解释性量化方法有哪些?详解5种主流方法
目前可解释性量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特征重要性:通过计算特征对于模型预测结果的贡献程度来评估特征的重要性。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树模型的特征重要性(如决策树中的特征重要性、GBDT中的特征重要性等)和基于线性模型的特征权重(如逻辑回归中的系数)。
-
局部解释:通过解释模型对于单个样本的预测结果,来了解模型在个体层面的决策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LIME(局部解释模型无关性)和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等。
-
全局解释:通过解释整个模型的预测结果,来了解模型在整体层面上的决策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决策树、规则提取和特征交互解释等。
-
可视化解释: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模型的决策过程和特征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常用的方法包括决策树可视化、特征重要性图和特征交互图等。
-
规则提取:通过提取模型中的规则来解释模型的预测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决策树的规则提取、基于逻辑回归的规则提取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解释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模型和任务,选择合适的解释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qcO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