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分自编码器(VAE)原理详解 - 探索数据潜在空间的生成模型
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是一种生成模型,用于学习数据的潜在表示和生成新的样本。它结合了自编码器和变分推断的思想。\n\nVAE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学习一个概率分布来建模数据的潜在空间。它假设数据的生成过程由两个步骤组成:先从一个潜在空间中的隐变量中采样,然后通过条件分布生成观测数据。\n\n具体来说,VAE模型包含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编码器和解码器。编码器将输入数据映射到潜在空间中的隐变量,解码器则将隐变量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n\n编码器将输入数据$x$映射到两个参数化的分布$q(z|x)$,其中$z$是潜在变量。这里使用了变分推断的思想,即通过优化一个近似后验分布$q(z|x)$来逼近真实的后验分布$p(z|x)$。\n\n解码器将隐变量$z$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参数化生成分布$p(x|z)$。通过这个分布,VAE可以生成新的样本。\n\nVAE的训练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先通过最大化观测数据的边缘似然来训练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参数,然后通过优化变分下界来训练编码器的参数。\n\n在第一个阶段,我们最大化观测数据$x$的边缘似然$p(x)$,即最小化重构误差。这可以通过最小化重构误差的平均负对数似然来实现。\n\n在第二个阶段,我们优化变分下界(ELBO)来逼近真实的后验分布$p(z|x)$。变分下界可以通过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参数化分布来计算。我们通过最大化变分下界来训练编码器的参数。\n\nVAE的训练过程类似于自编码器,但引入了潜在变量和变分推断的思想,使得模型具有生成新样本的能力。通过改变潜在变量的值,我们可以在潜在空间中探索数据的不同特征,并生成具有多样性的新样本。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puI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