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 解决网络粘包问题的利器
在 HTTP/1.1 协议中引入了 chunked 传输编码(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它可以用于解决粘包的问题。\n\n粘包指的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包的边界不明确,多个数据包可能被连续地接收或发送,导致数据解析出错。而 chunked 传输编码通过在 HTTP 报文中添加了一个额外的长度字段来解决这个问题。\n\n具体来说,chunked 传输编码将消息体分割成一系列大小不固定的块(chunks),每个块都有自己的长度字段,以及数据部分。在传输过程中,每个块都会被独立发送或接收,块之间使用一个空行作为分隔符。\n\n以下是一个使用 chunked 传输编码的 HTTP 请求示例:\n\n\nPOST /upload HTTP/1.1\nHost: example.com\nTransfer-Encoding: chunked\n\n25\nThis is the first chunk.\n1A\nAnd this is the second chunk.\n0\n\n\n在上面的示例中,消息体被分割成了两个块。第一个块的长度字段是 25,表示该块包含 25 个字节的数据;第二个块的长度字段是 1A,表示该块包含 26 个字节的数据。最后一个块的长度字段为 0,表示消息体的结束。\n\n这种分块的方式可以确保接收方能够准确地解析出每个块的边界,从而避免粘包的问题。当接收方接收到一个块后,就可以立即处理该块的数据,而无需等待整个消息体的接收完成。\n\n需要注意的是,chunked 传输编码仅适用于 HTTP/1.1 协议,而在 HTTP/2 协议中,使用了二进制协议帧来传输数据,因此不再需要 chunked 传输编码来防止粘包。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pXy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