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雪莱的《洛多尔》与后浪漫主义对意大利的理解
在更现代的背景下,"洛多尔"(1835年)的副情节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变化,类似于斯塔埃尔夫人的故事。对于他对洛多尔夫人的爱感到失望后,霍雷肖·萨维尔去了意大利,在那里他遇到了可爱而热情的克洛林达,她因为母亲无情的虚荣心将她关在修道院里,母亲害怕她成为竞争对手,等待着她的父母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她必须立即接受,否则就注定要永远与世隔绝。(卷二,第174页)\r\n这位那不勒斯的女孩(她的虚构困境让人想起现实生活中的艾米莉娅·维维亚尼,她曾激发了雪莱的诗"Epipsychidion")爱上了这位英国人,他同意娶她,条件是他真正的爱是无法得到的洛多尔夫人。对她的竞争对手的想法让克洛林达充满了嫉妒之火,包括试图刺杀她的丈夫,这让人想起拜伦在威尼斯生活中的事件。最终,霍雷肖听从家人的召唤回到英国履行他作为英国人的职责,他们的旅程刚刚开始,克洛林达就绝望地自杀了。但是,与科琳娜的模式不同的是,杀死她的缺乏激情的英国人并没有因此而被摧毁。相反,玛丽·雪莱暗示地赞同他父亲对他在意大利逗留的谴责,直到他的青春的花朵似乎在毫无目的的漫游和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被浪费,这些漫游和交往会导致他不适合在自己的国家发展事业。(卷一,第85页)她最终以洛多尔夫人的手奖赏他回到英国。这种自满而中产阶级的态度(在她关于意大利的旅行书中以不同形式出现)对于写过"弗兰肯斯坦"并与雪莱一起去意大利的女性来说,有些令人失望,但当人们回想起他们在那里的悲剧生活模式时,或许可以理解。\r\n这种共同生活的事件出现在迪斯雷利的一部小说中,迪斯雷利是后浪漫主义对意大利的理解的核心人物。当迪斯雷利在1826年前往意大利时,他失败后,他前往的是拜伦和拉德克里夫夫人的意大利。意大利的山脉是"拉德克里夫夫人的亚平宁山脉"(sic)²,而他崇拜的拜伦,他在日内瓦湖上寻找的船夫³,早早让他对威尼斯充满了热情,这种热情在"康拉林·弗莱明"(1832年)中十分迷人。小说中的斯堪的纳维亚英雄从童年时代就渴望去威尼斯,他将这座城市与他辉煌的祖先康塔里尼家族和艺术创作的激情联系在一起。以前,拜伦让英国文学想象力中的威尼斯生动起来之前,这种情感对于这座城市是无法想象的。弗莱明对这座城市的感受支配着小说的第一部分。他从学校逃跑试图去那里,当他成年时,他确实去了意大利,他对那里的魅力的感受一直在不断增长,直到在对威尼斯的回应中达到高潮。当他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对这个地方独特的魅力进行了反思,在一段话中体现了拜伦后期威尼斯的本质。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p8x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