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转变与实事求是原则

1. 从传统到马克思主义:冯友兰的三次转变

冯友兰在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逐步吸收和运用。

  • 第一次转变: 初期写作受传统儒学影响,缺乏全面分析和批判。* 第二次转变: 与毛泽东会面后,接受'不必急于求效,慢慢地改,采取老实态度'的建议,开始注重实事求是。* 第三次转变: 陈景润的批判意见促使他反思,更加注重历史文献梳理和背景分析,力求揭示中国哲学史的本质和内在逻辑。

这一转变过程展现了冯友兰不断探索,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中国哲学史中的指导地位,摒弃传统观念束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探寻中国哲学史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

2. 实事求是原则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体现

冯友兰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贯穿于《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始终。

  • 实证研究: 他注重对历史文献和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客观呈现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为研究奠定扎实的实证基础。* 科学立场: 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哲学史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规律,将哲学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刻理解和解释中国哲学史的本质。* 虚心改进: 他虚心接受毛泽东和陈景润的指导,反思并改进研究方法,不固执于个人观点,始终以客观事实和科学原理为基础,不断完善和深化研究成果。

结语: 冯友兰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体现在他对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对科学原理的运用以及对自身研究态度的虚心改进上,使得他的研究更加科学、客观和深入,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og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