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 请求头部包含以下字段,用于提供客户端请求的信息,以及对服务器的指令。

  1. 'Accept':指定客户端能够接收的 MIME 类型,例如 'text/html'、'application/json' 等。
  2. 'Accept-Charset':指定客户端能够接收的字符集,例如 'UTF-8'、'GBK' 等。
  3. 'Accept-Encoding':指定客户端能够接收的编码方式,例如 'gzip'、'deflate' 等。
  4. 'Accept-Language':指定客户端能够接收的自然语言,例如 'en-US'、'zh-CN' 等。
  5. 'Authorization':指定客户端提供的认证信息,用于验证用户身份。
  6. 'Cache-Control':指定请求/响应链的缓存机制,例如 'no-cache'、'max-age=3600' 等。
  7. 'Connection':指定连接是否保持,例如 'keep-alive'、'close' 等。
  8. 'Cookie':指定客户端发送的 Cookie,包含用户信息。
  9. 'Content-Length':指定请求体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10. 'Content-Type':指定请求体的 MIME 类型,例如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multipart/form-data' 等。
  11. 'Date':指定请求发送的时间,格式为 GMT 时间。
  12. 'Expect':指定客户端需要的特定服务器行为,例如 '100-continue'。
  13. 'From':指定请求的用户信息,例如发件人的邮箱地址。
  14. 'Host':指定服务器的域名和端口号,例如 'www.example.com:80'。
  15. 'If-Match':指定匹配请求头中的 ETag 与资源的当前 ETag,只有匹配时才允许进行操作。
  16. 'If-Modified-Since':指定匹配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只有资源被修改后才允许进行操作。
  17. 'If-None-Match':指定匹配请求头中的 ETag 与资源的当前 ETag,只有不匹配时才允许进行操作。
  18. 'If-Range':指定资源的某个范围,如果请求头中的 ETag 与资源的当前 ETag 匹配,则返回请求范围的内容,否则返回整个资源内容。
  19. 'If-Unmodified-Since':指定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如果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在指定时间之后,则返回 412(预处理失败)错误。
  20. 'Max-Forwards':指定最大的逐跳传输次数,用于限制请求的传播范围。
  21. 'Origin':指定跨源请求的来源,用于跨域安全验证。
  22. 'Pragma':指定特定的实现行为,例如 'no-cache'。
  23. 'Proxy-Authorization':指定客户端向代理服务器提供的认证信息,用于代理服务器验证用户身份。
  24. 'Range':指定请求的范围,例如 'bytes=0-1023'。
  25. 'Referer':指定请求的来源页面 URL,用于追踪用户访问来源。
  26. 'TE':指定传输编码的优先级和是否支持压缩,例如 'trailers'、'chunked' 等。
  27. 'Upgrade':指定客户端支持的协议,例如 'WebSocket'。
  28. 'User-Agent':指定客户端的名称和版本号,例如 'Mozilla/5.0'。
  29. 'Via':指定经过的代理服务器,用于追踪请求的路径。
  30. 'Warning':指定其他一些警告信息,例如资源过时等。
HTTP/1.1 请求头部字段详解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oPv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