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解决感觉论和理智论的冲突,马克思将'实践'这一概念引入了哲学。它具有如下的特点: (1)实践分两个步骤: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2)实践具有无限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可以无限重复,对事物的认识呈螺旋式上升状态,逐渐接近绝对真理。 (3)实践不仅是个人活动,更是一个社会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体现了唯物主义,又体现了辩证法,是区别其他哲学流派的显著标志,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建立完善的科学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的经验无一例外地证明:阳光之下,有树必有影,有影必有树。 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阳光,实践的对象就是树,各种实践的成果就是影,就是人类文明的书面成果——科学。 '阳光—树—影'的关系,就是'人类实践—物质世界—科学'的关系。 没有人类,就没有认识的发起者。尽管自然界仍然在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转,但那些规律不会自动地转化为科学。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给出各个学科的唯物主义定义。 数学:物质在数量和长度上的规律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物理学:物质在空间、时间上的规律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化学:物质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规律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历史:人类社会在时间方向上的规律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太阳会移动,从不同的角度照到树上,树的影子会随之变化。数学、物理、化学、历史、音乐、美术、政治、经济等科学,是人类在不同角度感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活动所得的书面成果。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的舞台一度是唯心主义的天下。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受到唯心主义保守势力的打压,并未使人类的科学事业完全走上正路。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数学知识一直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到了近代,尤其是17世纪以来,数学一度脱离了现实,走向了唯心主义。 曾有数学家认为数学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某种抽象的东西。他们仅仅满足于研究地面上的树影,完全否认树与影之间的任何联系。他们不满足于这些树影已有的区域,还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所谓的'逻辑'法则,将已有树影的区域肆意扩充,得到种种耸人听闻、莫名其妙的结论,当作新的'成果',给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他们否定实践,坚持'逻辑'是检验数学真理的标准,为自己的胡作非为寻找借口、编造理由。 他们奉'演绎'为王道,张口'逻辑'、闭口'逻辑',以'逻辑'为检验数学命题的唯一标准,实际上他们最不讲逻辑。 例如,曾有数学家'随意假定'一个'公理':无限循环小数为有理数,相当于规定'0.999… = 1',简称'部分等于整体',完全打破普通人的认知,让亿万劳动人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从这些'随意假定'的'公理'出发,他们'演绎'出了'极限理论''实数理论''实无穷集合理论'等一系列打破人类认知的'成果'。 如果有谁敢质疑他们的荒唐做法,他们就给你扣上一顶'民科'的帽子。如果这一招不管用,他们就会把几十页充满各种奇怪符号的数学'证明'扔给你,让你自己看,如果找不出里面的问题,就算他们赢了。 20世纪50年代初、50年代末以及70年代初,中国数学界曾经出现了三次批判数学唯心论的小高潮,其代表人物有罗嗣蕃、翁贤滨、关肇直、吴光磊、邵品琮、麦卓文、群力、张中英等,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数学系、广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辽宁大学数学系、南开大学数学系、东北工学院、金华师专、安徽师范大学等。 50年代初,受苏联数学界的影响,我国数学家主要翻译苏联数学家的有关文章。 (1)德桑蒂,达西尔,范赛依:资产阶级科学与无产阶级科学。《科学通报》,1951年第2期; (2)图戛利诺夫,迈斯特洛夫:反对数理逻辑中的唯心主义。《科学通报》,1951年第3期; (3)康士坦丁诺夫:论科学的特点。《科学通报》,1951年第9期; (4)亚力山大诺夫:关于数学中的唯心论。《中国数学杂志》,内容:1. 尤其 (应为:尤其) 2. 世界 (应为:世界) 3. 前 言 (应为:前言) 4. 随意假定 (应为:随意假定) 5. 数理逻辑 (应为:数理逻辑) 6. 康士坦丁诺夫 (应为:康士坦丁诺夫) 7. 唯心论 (应为:唯心论)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o7kL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