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协同:构建全面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1) 以德育为导向实施心理资助。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心理资助工作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实现自我价值、形成健康人格。
(2) 以智育为前提推进心理资助。良好的智力发展水平是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在确保智力水平发展良好的前提下,个体才能具备充足的内在动力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心理机能,促进个体心理潜能更好地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资助工作,学校应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除了教授学科知识外,还要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力、记忆力等与智力水平相关的心理品质,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 以体育为基础进行心理资助。'育体'和'育心'是紧密相关的。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健康的身体素质,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因此,在开展心理资助工作时,要重视体育对情绪调节和释放压力的作用,支持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地开展体育课后服务,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育体'的乐趣,同时磨练意志、健全人格。
(4) 以美育为内涵进行心理资助。美育具有丰富精神、愉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审美需要是一项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对于美的良好体验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形式。适当的美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帮助他们达到协调的心理状态,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美育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需求,探索更多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普适性强的美育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5) 以劳育为途径实现心理资助。在当前数字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劳动已不再是单一、重复的体力活动,而是注入了劳动者认知水平、心理成分的创造性活动。劳动者不仅需要控制、协调身体动作,还需要意识地参与对当前劳动行为进行评估和调控。在劳动过程中,个体能够更好地获得自我掌控感,有利于培养自我意识。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保障。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o3Ny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