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在我国总患病人数约1亿。其中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27%,男性患者数为女性的2.2倍[1]。慢阻肺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最常见慢性疾病,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是绝大多数慢阻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防治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生存。为此,笔者参与此例AECOPD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分析其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

  1. 病史概况

患者,男,75岁,体重60kg,身高168cm。因反复咳嗽伴气短10余年,加重伴全身酸痛2天于2023年3月29日入我院呼吸科。

病史:患者诉10余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白色粘痰为主,症状多受凉、天气变化情况下为主,并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感,上2层楼、稍快行走情况下感,静息下渐缓解,一直未正规诊治。近2天症状较前有所加重,感全身酸痛、乏力,不能自行缓解,今日就诊,病程中体温未测,无胸痛,无鼻塞、流涕、咽痛,无腹泻、腹痛,无尿频、尿痛。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疾病史10年;1年前行右侧腹股沟直疝手术;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T38.8℃ P107次/分 R22次/分 BP157/94mmHg。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潮红,呼吸稍促,对答切题,皮肤无皮疹,口唇不绀,颈软,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偏低,闻及散在干啰音,未闻及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肾区无叩痛,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2023.3.28)

心电图:正常;胸部CT:慢支、肺气肿,两肺多发小结节灶,食管下段局部管壁增厚,食道裂孔疝。

入院诊断:1. 发热、2.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 食管裂孔疝

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给予头孢替安2.0g静滴bid抗感染治疗,由于患者病程中伴发热,同时给予热毒宁注射液20ml静滴qd退热治疗。入院第二天,患者无发热,时有咳嗽。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7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0%↑,C-反应蛋白22.98mg/L↑,治疗方案暂无调整。

入院第三日,患者间断咳嗽,白色粘痰。辅助检查:03-30生化:C-反应蛋白53.20mg/L↑。肺功能报告:1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由于患者昨日输液后出现皮疹,考虑药物疹,治疗上停用热毒宁、头孢替安,予以调整为左氧氟沙星治疗,加用左西利替嗪抗过敏,继续观察用药反应。患者输注左氧氟沙星时再次有皮肤瘙痒、皮疹,予以停用,继续抗过敏处理。

入院第五日,患者无发热,皮肤散在暗红色皮疹。第七日,患者体温正常,皮肤无瘙痒、皮疹,临床症状改善,复查相关指标正常,予以出院。

请分析患者出现皮疹的原因

内容: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治疗过程,可能是由于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患者先是接受了头孢替安和热毒宁的治疗,出现了皮疹。后来,治疗方案调整为左氧氟沙星和左西利替嗪,再次出现了皮疹。因此,可能是患者对这些药物产生了过敏反应,导致了皮疹的出现。

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抗感染治疗:一个案例分析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nw5l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