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迁移综述:从传统特征到深度学习
摘要
本文对风格迁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传统的基于特征的方法和近年来兴起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首先介绍了风格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然后详细讨论了传统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实现方式。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风格迁移;特征;深度学习;应用领域;未来展望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tyle transfer, including traditional feature-based methods and recent deep learning-based methods. Firstly, the basic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fields of style transfer are introduced. The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deep learn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s well as their implementation methods.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prospected.
Keywords
style transfer; feature; deep learning; application field; future prospect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风格迁移(style transfer)技术已经成为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风格迁移是指将一幅图像的风格转换到另一幅图像上,使得转换后的图像既保留了原图像的内容,又呈现出了新的风格特征。风格迁移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像处理、电影制作、游戏设计等。
传统的风格迁移方法通常是基于特征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从一幅图像中提取出一些特征,如边缘、纹理、颜色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应用到另一幅图像上,从而实现风格迁移。然而,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手工设计特征提取器,且难以捕捉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风格迁移方法也逐渐成为了主流。这些方法通常是通过将图像表示为高维特征空间中的向量,然后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将一幅图像的风格转移至另一幅图像上。这些方法能够学习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并能够生成更加自然、逼真的图像。
本文将对风格迁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传统的基于特征的方法和近年来兴起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首先介绍了风格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然后详细讨论了传统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实现方式。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 风格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1 风格迁移的基本概念
风格迁移是指将一幅图像的风格转换到另一幅图像上,使得转换后的图像既保留了原图像的内容,又呈现出了新的风格特征。风格迁移可以看做是一种图像风格转换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改变图像的外观,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或更符合某种设计需求。
传统的风格迁移方法通常是基于特征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从一幅图像中提取出一些特征,如边缘、纹理、颜色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应用到另一幅图像上,从而实现风格迁移。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手工设计特征提取器,且难以捕捉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风格迁移的主流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是通过将图像表示为高维特征空间中的向量,然后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将一幅图像的风格转移到另一幅图像上。这些方法能够学习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并能够生成更加自然、逼真的图像。
2.2 风格迁移的应用领域
风格迁移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像处理、电影制作、游戏设计等。
- 图像处理领域:风格迁移技术可以用于图像的风格转换,如将一张照片的风格转换成水彩画的风格,或将一张卡通图像的风格转换成真实照片的风格。
- 电影制作领域:风格迁移技术可以用于电影特效的制作,如将一段电影场景的风格转换成另一段场景的风格,或将电影中的演员的外貌与服装进行风格转换。
- 游戏设计领域:风格迁移技术可以用于游戏场景和角色的设计,如将一张真实照片的风格转换成游戏场景的风格,或将一个真实人物的风格转换成卡通角色的风格。
3. 传统的基于特征的风格迁移方法
传统的基于特征的风格迁移方法通常是通过从一幅图像中提取出一些特征,如边缘、纹理、颜色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应用到另一幅图像上,从而实现风格迁移。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手工设计特征提取器,且难以捕捉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1 基于样式迁移的方法
基于样式迁移的方法是最早的基于特征的风格迁移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一幅图像的样式应用到另一幅图像上,从而实现图像的风格转换。
最早的样式迁移方法是基于光流场的方法,它首先估计出一幅图像中的运动场,然后再利用运动场将一幅图像的样式应用到另一幅图像上。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对光流场的估计非常困难,并且难以适应复杂的图像场景。
近年来,一些新的样式迁移方法被提出,如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基于局部特征的方法等。这些方法通常是将一幅图像分解为若干个小块,然后对每个小块进行样式迁移,最后再将这些小块拼接起来得到最终的图像。
3.2 基于特征匹配的方法
基于特征匹配的方法是另一种基于特征的风格迁移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匹配两幅图像的特征点,然后将一幅图像的样式应用到另一幅图像上。
最早的特征匹配方法是基于SIFT算法的方法,它能够在两幅图像中找到相似的特征点,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度。然后,将一幅图像的样式应用到另一幅图像上,使得两幅图像的特征点在风格上相似。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特征匹配方法被提出,如基于局部特征的方法、基于全局特征的方法等。这些方法通常是通过提取图像的不同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然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匹配,最后将一幅图像的样式应用到另一幅图像上。
4. 基于深度学习的风格迁移方法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风格迁移的主流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是通过将图像表示为高维特征空间中的向量,然后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将一幅图像的风格转移到另一幅图像上。这些方法能够学习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并能够生成更加自然、逼真的图像。
4.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是最早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风格迁移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图像表示为高维特征空间中的向量,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将一幅图像的风格转移到另一幅图像上。
最早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是由Gatys等人提出的,它使用了一个称为VGG网络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将图像表示为高维特征向量。然后,利用这些特征向量计算出两幅图像之间的Gram矩阵,从而实现图像的风格迁移。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被提出,如基于残差网络的方法、基于反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等。这些方法通常是通过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学习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然后将一幅图像的风格转移到另一幅图像上。
4.2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方法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方法是近年来兴起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风格迁移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将一幅图像的风格转移到另一幅图像上。
生成对抗网络是一种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的神经网络模型。生成器负责生成合成图像,并将合成图像与真实图像进行比较,从而训练判别器。判别器则负责识别出真实图像和合成图像之间的差异,并对生成器进行反馈。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风格迁移方法通常是利用生成器生成一幅合成图像,并将其与一幅目标图像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图像的风格迁移。这种方法可以学习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从而生成更加自然、逼真的图像。
5. 发展方向
目前,风格迁移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基于特征的方法往往需要手工设计特征提取器,且难以捕捉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风格迁移的主流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学习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并能够生成更加自然、逼真的图像。然而,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成图像的质量不稳定、生成速度较慢等。
未来,风格迁移技术将继续发展,并将在更多的应用领域得到应用。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也将继续改进,以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
- 改进生成对抗网络模型,以提高生成图像的质量和稳定性。
- 利用强化学习技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风格迁移。
- 将风格迁移技术与其他计算机视觉技术相结合,如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
- 开发更加高效的风格迁移算法,以提高生成速度和节省计算资源。
6. 结论
本文对风格迁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传统的基于特征的方法和近年来兴起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传统的基于特征的方法往往需要手工设计特征提取器,且难以捕捉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风格迁移的主流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学习到图像的高层语义信息,并能够生成更加自然、逼真的图像。
未来,风格迁移技术将继续发展,并将在更多的应用领域得到应用。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也将继续改进,以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风格迁移技术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并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参考文献
[1] Gatys L A, Ecker A S, Bethge M. Image style transfer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6: 2414-2423.
[2] Johnson J, Alahi A, Fei-Fei L. Perceptual losses for real-time style transfer and super-resolution[C]//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Springer, Cham, 2016: 694-711.
[3] Huang X, Belongie S. Arbitrary style transfer in real-time with adaptive instance normal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2017: 1501-1509.
[4] Ulyanov D, Vedaldi A, Lempitsky V. Instance normalization: The missing ingredient for fast style transfer[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7: 4459-4467.
[5] Zhu J Y, Park T, Isola P, et al. Unpaired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using cycle-consistent adversar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2017: 4629-4638.
[6] Wang T C, Liu M Y, Zhu J Y, et al. High-resolution image synthesis and semantic manipulation with con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8: 8798-8807.
[7] Isola P, Zhu J Y, Zhou T, et al.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 with conditional adversar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7: 1125-1134.
[8] Radford A, Metz L, Chintala S. Unsupervised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2016.
[9] Goodfellow I, Pouget-Abadie J, Mirza M, et 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4: 2672-2680.
[10] Arjovsky M, Chintala S, Bottou L. 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2017.
[11] Gulrajani I, Ahmed F, Arjovsky M, et al. Improved training of wasserstein gans[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7: 5767-5777.
[12] Heusel M, Ramsauer H, Unterthiner T, et al. Gans trained by a two time-scale update rule converge to a local nash equilibrium[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7: 6626-6637.
[13] Salimans T, Goodfellow I, Zaremba W, et al. Improved techniques for training gans[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6: 2234-2242.
[14] Zhang H, Goodfellow I, Metaxas D, et al. Autoencoding beyond pixels using a learned similarity metric[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2017.
[15] Donahue J, Krähenbühl P, Darrell T. Adversarial feature learning[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2017.
[16] Li C, Wand M, Zemel R S.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in image synthesis[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7: 2296-2305.
[17] Brock A, Donahue J, Simonyan K. Large scale GAN training for high fidelity natural image synthesi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2019.
[18] Karras T, Aila T, Laine S, et al. Progressive growing of gans for improved quality, stability, and vari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2018.
[19] Karras T, Laine S, Aila T. A style-based generator architecture fo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9: 4401-4410.
[20] Chen T Q, Yu T, Tan H, et al. Progressive growing of gans for improved quality, stability, and vari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2018.
[21] Mao X, Li Q, Xie L, et al. Least squares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2017: 2794-2802.
[22] Denton E L, Chintala S, Fergus R. Deep generative image models using a laplacian pyramid of adversarial networks[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5: 1486-1494.
[23] Reed S, Akata Z, Yan X, et 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text-to-image synthesi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2016.
[24] Odena A, Dumoulin V, Olah C. Conditional image generation with pixelcnn decoders[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6: 3550-3558.
[25] Oord A v d, Kalchbrenner N, Kavukcuoglu K. Pixe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2016.
[26] Gregor K, Danihelka I, Graves A, et al. Draw: A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for image genera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2015.
[27] Kingma D P, Welling M. Auto-encoding variational baye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2014.
[28] Rezende D J, Mohamed S, Wierstra D. Stochastic backpropagation and approximate inference in deep generative model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2014.
[29] Sønderby S K, Figurnov M, Rubanova Y, et al. Amortised map inference for image super-resolut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2017.
[30] Dinh L, Sohl-Dickstein J, Bengio S. Density estimation using real nvp[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2017.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nZGE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