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以其'符号互动论'闻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符号'为媒介的间接沟通方式,以此方式进行的互动即为符号互动论(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与 J.华生的机械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主义不同,在米德看来,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富有意义的。许多社会行为不仅包含了生物有机体间的互动,而且还包含了有意识的自我间的互动。在人的'刺激 - 反应'过程中,人对自己的姿势可能引起的反应有明确的意识。当一种姿势对其发出者和针对者有共同意义时,它就成了'有意义的姿势',即符号。人类互动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动物只能通过无意义的姿势,即记号进行互动,而人类既能通过记号又能通过符号进行互动,正是符号互动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米德自称是社会行为主义者,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社会意义建立在对别人行为的反应基础上。他重视日常生活情境中人们如何交往,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在心理学界及社会学界有较大的影响,成为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社会学中一个重要学派。

米德认为,人类还有一点不同于动物,即人有'自我感',亦即具有心灵的有机体能够成为其自身的对象,人可以和自己交流。米德认为,一个人如能接受他人的态度,像他人一样扮演自我角色,那么,他就达到了'自我'的程度。实际上,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可以获得许多自我,第一个自我均代表了一系列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获得的单一的反应。例如,存在着家庭中的我,学校中的我,能够相互影响的其他群体中的我。自我的概念是两种'我'('I'和'me')的结合体。'me'是指通过角色扮演而形成的社会中的自我,'I'是指并非作为意识对象的独立个体。米德认为,'自我'源于社会相互作用,象征符号在其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儿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识,而是在对语言等符号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他人扮演的角色,并获得社会反馈,从而学会把自己作为客体的思维,产生自我意识。自我的发展经历 3 个阶段:

  1. 模仿阶段:发生在 1 岁以内,在这个阶段,孩子和他的母亲进行手势交流,母亲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即生活初期经常来往并对自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母亲的拒绝与孩子的受挫——孩子知道母亲的期待是什么;
  2. 游戏阶段:2-4 岁之间,孩子们扮演他人的角色游戏,并通过游戏来实验重要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动作,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把自己看做是社会客体;
  3. 博弈阶段:发生在 4 岁以后,开始与家庭以外的许多团体发生关系,把家庭看作是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群体,并关心非家庭 - 社会期待与要求 - 一般化他人期待与要求。

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或认知本身只能经由假定他人的位置而获得。个人的认同植根于早期的社会化过程,早期社会生活确立的认同,如性别、自我是主要的认同,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改变较难。米德的自我理论对于建立在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现代自我理论,特别是对 C.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米德自我概念在其人际思想中的地位

在理解米德的人际传播思想时,心灵、自我和社会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同时通过对三个概念的阐释,米德给出了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认识。而米德的论述显示出,在人们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自我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它是个体可以形成互动并因之构成社会的前提条件。因为在米德看来,一个身体的自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只有当它在社会经验背景中发展了心灵,它才成了自我'。也就是说一个缺乏了心灵的身体,并不是自我,或者说自我的存在是以心灵为基础的,人们通过社会的经验过程,在个体的互动中产生、发展心灵,然后形成自我。

在米德看来,心灵的产生使得个体形成自我,而自我的形成必须经过交流,于是自我不再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个体,而是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个体,因为交流不是一种意志和本能,人不是独立的身体的自我,而是社会的自我。可以说在自我的概念里,既包含了心灵也包含了社会,米德通过自我这个概念将心灵和社会连接起来,从而完成了其人际传播思想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说,自我成为理解米德人际传播思想的核心。

米德人际传播的'自我'观点

自我在交流中产生。自我具有一种不同于生理学有机体本身的特征: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即是作为个体与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人类在相互之间的交往中产生了交流,交流是一种行为,在这种行为过程中,人与交流过程本身构成了关系,同时,与同处在交流过程中的其他人产生关系。正是这构成了自我形成的基础。联系到心灵我们可以知道,在与人的交流中,人们通过智能或者是心灵,可以认知到交流的过程,以及自己与交流过程的关系,同时也认知到他人与交流过程的关系,并最终得出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当具有心灵的身体个体能够认知到自己与交流行为的关系、他人与交流行为的关系,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一个人就可以形成对自我的认知,于是自我就产生了。

米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意义由他人来决定,而一旦一个个体处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他行为的意义不光会受到个人的影响,还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因为个体的行动者会考虑群体中所有个体的观念和态度,在他设想每一个他人的态度的时候,他的行动就会受到制约,'至少那些态度影响了他自己的特定反应'。那些参与同一过程的人的态度,会影响到个体自身行为方式的选择。这种影响事实上制约了自我的行为。米德把这个群体称作'泛化的他人',这个泛化的他人的态度是整个共同体的态度。'而且事实上,米德想要说明的是,只要一个有组织的过程或社会活动进入一个个体成员的经验,它便是一个泛化的他人,换句话说,只要一个群体的态度被一个个体感知并成为自己行为的参考,那么这个群体的观念就是一种“泛化的他人”。同时,能否感知和形成泛化的他人,是个体是否具有完全的自我的标准。按照米德的看法,只有当他对他所属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所参加的有组织的、合作性社会活动或活动系列采取该群体所持的态度,他才能真正发展成一个完全的自我,即获得他所发展的完全自我的品质。

米德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局限

米德在书中沿用了詹姆斯最初提出的两个概念——主我和客我,主我是无法得到观察和经验的。从经验的角度来说,主我根本就不存在,这样我们对于大量的采用后实证主义为研究方法的人际传播理论,这一个概念至少是无法证明真伪的,所以,这就使得这样一个概念在此类研究中因为无法验证而只能舍弃。

同时,因为客我和主我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一旦主我失去意义,那么客我也就不再被研究者有效考察,即便研究者需要看到人们在互动中遇到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和结果,他们也很难使用客我这样一种模糊的概念来表达它的复杂性,而只能用把概念简单化的方法来描述这样一个过程。

贝尔特认为米德的自我概念及其随之而来的泛化他人的概念确实暗含着结构概念。毕竟,采纳他人的论点意味着共同体的暗含的共享规则的内部化。从这种意义上说,米德的观点中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但是在米德的著作中,泛化的他人几乎是作为顾及(而不是排除)能动作用的媒介出现的,而且作为助力(而不是约束力)出现,从米德的视角出发,恰恰是由于客我——自我的组成部分,创造性的主我才产生。也就是说,米德承认规则或者说社会结构的存在,但是在论述中却强调,自我中考虑泛化他人的倾向是考虑规则的存在,但是这种规则不会对人类行为造成制约,相反还会推动人类行为的有效性。

总结

此外,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并没有完全解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尽管符号互动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类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生理、心理、文化、历史等方面。因此,符号互动只是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角度,而不能完全代表人类行为的本质。

此外,米德的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自我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化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个体自身的内在特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自我认知不仅受到社会的影响,也受到个体内在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影响。因此,米德的自我概念并不能完全解释个体自我认知的复杂性。

总之,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和自我概念对于人际传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调了社会交往中符号的重要性和自我认知的形成过程。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其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nUPR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