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任务分配算法对比:兴趣度如何影响数据质量?
现在假设有四种任务分配算法:
- 算法1:将任务分配给最早空闲的用户。
- 算法2:根据每个任务的工作量进行降序排序,然后分配给最早空闲的用户。
- 算法3:根据每个任务的工作量进行降序排序,再将用户按照对任务的兴趣进行降序排序,将任务分配给根据兴趣降序后的前几个用户。
- 算法4:将用户按照对任务的兴趣进行降序排序,将任务分配给降序后的前几个用户。
现在定义两个性能指标:
- 性能指标1:信誉值。每次用户完成任务的持续时间/此任务需要的持续感知时间 = a,当 a 大于等于 1 时,本次任务完成任务的临时信誉值为 temp,当 a < 1 时,temp = a。当用户完成两个任务时,用户的总信誉值就为每次完成任务得到的 temp 之和。则用户的最终信誉值就为总信誉值 / 完成任务个数。
- 性能指标2:数据质量。用户完成任务的数据质量为用户的总信誉值 * 1 + 用户对任务的兴趣 * 200。
为什么算法4的数据质量高于算法1,算法2,算法3?
算法4将任务分配给对任务兴趣度较高的用户,这些用户更有可能对任务进行认真负责的完成,因此任务的数据质量更高。同时,这些用户的对任务的兴趣度更高,也更有可能在完成任务时得到较高的临时信誉值,从而使得用户的总信誉值更高,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质量。
相比之下,算法1、算法2、算法3将任务分配给最早空闲的用户或者根据任务工作量进行分配,并没有考虑用户对任务的兴趣,因此可能会分配给并不擅长或者不感兴趣的用户,导致任务完成质量不高,从而降低数据质量。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nKr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