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拉链表?拉链表的实现原理及示例
拉链表是一种数据结构,也称为散列表(hash table),它通过将键值对映射到数组中的特定位置来实现快速访问。具体而言,拉链表将每个键值对存储在一个链表节点中,然后将所有具有相同散列值的节点存储在同一个链表中。
要实现拉链表,需要先定义一个散列函数,它将键映射到数组索引中。然后,创建一个数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链表,用于存储具有相同散列值的节点。当需要插入或查找一个键值对时,先使用散列函数计算出键的散列值,然后定位到对应的链表,并在链表中遍历查找指定的键。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拉链表存储学生的姓名和成绩,定义散列函数为将字符串转换为ASCII码并求和取模。假设有以下学生信息:
- 'John': 90
- 'Mary': 85
- 'Peter': 92
- 'Tom': 87
使用散列函数计算每个键的散列值,并将其存储在对应的链表中:
- 'John' -> 90: 散列值为 477,存储在索引 3 的链表中
- 'Mary' -> 85: 散列值为 433,存储在索引 2 的链表中
- 'Peter' -> 92: 散列值为 521,存储在索引 1 的链表中
- 'Tom' -> 87: 散列值为 467,存储在索引 3 的链表中
当需要查找某个学生的成绩时,使用散列函数计算出其散列值,并在对应的链表中查找。例如,查找 'John' 的成绩,散列值为 477,定位到索引 3 的链表中,查找到节点 'John' -> 90,得到其成绩为 90。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nDdv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