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沟通:文化差异与职场挑战
一位大学校长正等着校董会的一位成员来访。当她的秘书按蜂鸣器告诉她董事会成员已经到达时,她离开了办公室,进入接待区迎接他。在把他领进办公室之前,她递给秘书一张纸说:'我刚起草完这封信。你能马上打出来吗?我想在午饭前把它打出来。在我和史密斯先生会面的时候,你能帮我一个忙,不要接所有的电话吗?'
当他们在她紧闭的办公室门后坐下时,史密斯先生说。史密斯先生首先告诉她,他认为她对她的秘书说话不得体。'别忘了,'他说。'你是总统!'
先不谈他对校长说话方式的告诫是否恰当,这件事揭示了——也代表了许多美国人的假设——大学校长间接地告诉她的秘书该做什么,这让他觉得是在自嘲。他认为这是她认为自己没有权利向秘书提出要求的证据。他可能以为自己是在给她必要的打气,提振她的自信心。我挑战这样一种假设,即以间接的方式说话必然会暴露出说话者无能为力、缺乏自信或其他任何关于说话者性格的东西。间接是人类交流的基本要素。它也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差异最大的要素之一,当说话者使用它的习惯不同时,它会引起混淆和误解。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让别人做事,而我们都有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这件事。每个人的方式都会因对方是老板、同事还是下属而有所不同。一个极端是直截了当的命令。另一种极端是非常间接的请求,听起来根本不像请求,而只是一种需求的陈述或对情况的描述。直接要求别人做事的人认为间接的要求——如果他们认为这是要求的话——是在操纵别人。但这通常只是一种指责别人的方式,因为我们对他们的风格感到不舒服。
这种间接的风格跟打个电话,问'瑞秋在吗',然后期待接电话的人把瑞秋的电话接过来,没什么比。只有孩子才有可能回答'是',然后继续拿着电话——不是因为脾气暴躁,而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传统意义缺乏经验。(一个爱恶作剧的成年人可能会这样做来开玩笑。)那些认为间接命令不合逻辑或具有操纵性的人没有认识到间接请求的传统性质。
间接发出命令可能是当权者的特权。想象一下,例如,主人说'这里很冷',并期望仆人采取行动关闭窗户,而仆人说同样的话,不太可能看到雇主站起来纠正情况,让他更舒服。的确,一位在布列塔尼长大的法国人告诉我,他的家人从不给仆人下达直截了当的命令,而是总是以间接的、高度礼貌的方式传达命令。
间接的使用几乎不能。如果没有跨文化的视角,就很难被理解。许多美国人发现,不言自明的是,直接合乎逻辑,与权力相一致,而间接类似于不诚实,反映了屈从。但对于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中长大的人来说,各种各样的间接是沟通的常态。这是一位日本社会语言学家在分析他记录的一段日本老板和下属之间的对话时发现的模式。上级地位的标志很明显。其中一位发言者是一位40多岁的日本人,他在美国管理着一所日本私立学校在当地的分校。他的对话对象是一位20岁出头的日裔美国女性,她在学校工作。由于他的工作、他的年龄以及他对所教语言的母语流利程度,这个人处于优越的地位。然而,当他和这位女士说话时,他经常使用礼貌的语言,而且几乎总是使用间接的语言。例如,他曾经尝试过,但没有找到一家照相馆,可以用彩色负片为他们正在制作的小册子制作黑白照片。他通过说明情况让她知道他想让她接手这个任务,并允许她自愿去做:(这是日语对话的翻译。)
关于这个问题,那个,那个,传单上的?这张照片,我在考虑换成黑白,让它更清晰一些……我去照相馆问了他们。他们说他们不做黑白的。我问他们知不知道哪里有。他们说不知道。他们帮不上什么忙,但不管怎样,总得找个地方,把底片拿来,把照片冲洗出来。
考虑到有一些职责需要履行,而且有两方在场,下属应该认为这些是他或她的义务。正是因为地位较高,老板可以自由选择是正式发言还是非正式发言,是维护自己的权力,还是淡化自己的权力,建立融洽的关系——这是下属没有的选择,如果她选择了一种增强友好和亲密的风格,她会显得厚颜无耻。
属说话要么是专制的,展示他的权力,要么是友好的,建立融洽的关系。掌握权力的人可以选择使用哪种风格。本着这种精神,那些更喜欢老板间接发号施令的人告诉我,那些发出直截了当命令的人一定相当没有安全感;不然他们凭什么要仗势欺人来支撑自己的自尊心呢?
那些期望间接下达命令的人,当命令不加修饰地出现时,会感到被冒犯。一位女士说,当她的老板给她下达指令时,他觉得她应该咔哒一下脚跟,敬礼,然后说:'是,老板!' 她觉得他的指示专横到近乎军国主义的程度。然而,我收到一个男人的来信,告诉我间接命令是他军事训练的基本组成部分。他写道:
许多年前,当我在海军的时候,我正在训练成为一名无线电技术员。我所在的一个班是由一位首席无线电员授课的,他是一个上过海的普通海军士兵,当时已经是第三次结了结。我们大约有 20个学生,刚从新兵训练营出来,没有海上任务,对真正的海军生活也知之甚少。有一天上课时,班长说教室里很热。那个学生没有反应,只是点头表示同意。局长又重复了一遍:'这个房间很热。' 学生们还是没有任何反应。
然后校长解释道。他不是在寻求我们的同意或讨论。当他说房间很热的时候,他希望我们做点什么——比如打开窗户。他又试了一次,这次我们所有人都离开了工作台,朝窗户走去。我们已经学会了。我们也有很多机会去应用我们所学到的东西。
这封信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这里很冷'是用来说明间接方式让某人做某事的标准句子——就像我之前用的那样。在这个例子中,正是军事等级制度的非常明显和僵化,使得对问题的陈述足以引发下属采取纠正措施。
一位曾在五角大楼工作过的人强化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口译的负担落在了军队的下属身上——当他转到私营部门任职时,他注意到了这种差异。例如,当他对他的新秘书说:'我们有受邀者名单吗?',而对方会说:'我不知道;',而不是'我来帮你拿。' 事实上,他解释说,在五角大楼,这样的问题很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责备,因为清单还没有摆在他的桌子上。
间接性与军方有关的说法一定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但每个人都是间接的,意思比用语言表达的要多,从从未真正说过的话中衍生出意义。问题在于我们每个人在何时何地都倾向于间接,并寻找隐藏的意义。但间接也有内在的责任。有一种风险是,对方可能会错过或选择忽略你的意思。
一些日本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成功沟通的秘诀不在于教会下属更直接,而在于教会上级对间接意义更敏感。
日本社会语言学家提出这样的解释并不奇怪;他们所描述的是日本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良好的沟通被认为是在没有直接陈述或根本没有陈述的情况下收集意义的情况下发生的。美国人认为'吱吱叫的轮子有油吃'(所以最好大声说出来),而日本人说'伸出来的钉子会被敲回去'(所以如果你不想被打到头上,最好保持沉默)。许多用英语写作的日本学者试图向困惑的美国人解释日本文化的伦理,在这种文化中,沉默往往比说话更有价值,人们认为思想不被明确表达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日语中的关键概念揭示了他们对语言的态度,并揭示了美国人在工作中与其他美国人交谈时所遇到的策略。
日本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是'共情'(omoiyari),可以翻译为'同理心'。因为有同理心,应该没有必要明确地陈述自己的意思;人们应该能够直观地感知对方的意思。只有麻木不仁、粗鲁的人才需要直接的、口头的、完整的信息。通过富有洞察力的猜测来预测他人的信息,被认为是成熟的表现。
考虑到一般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商界人士对直接交流的重视,不难想象许多美国人可能会对这种谈话习惯嗤之以鼻。但是,日本企业的成功使人们不可能继续认为这种会话习惯本身就没有效率。就像对话风格的各个方面一样,我们自己的习惯风格似乎是有意义的——看起来礼貌、正确、善良。另一种文化的习惯和假设所投下的光芒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通往灵活和尊重其他风格的道路,这是唯一最好的说话方式。
总结以上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要举例描述
内容:1. 间接说话是人类交流的基本要素,但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会有不同的习惯和假设。这需要跨文化视角来理解和应对。
例如,美国人更倾向于直接命令,而日本人更倾向于间接传达意思,通过富有洞察力的猜测来预测他人的信息。
- 直接和间接的说话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直接要求别人做事可能更有效率,但可能会被认为是专横或操纵。间接请求则更礼貌,但可能会引起误解或被忽略。
 
例如,一个人直接命令别人可能会被认为是在操纵别人,而一个人间接请求可能会被认为是不诚实或屈从。
- 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对于口头表达的重视和方式也不同。例如,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视共情和富有洞察力的猜测,认为不需要明确陈述自己的意思。而在美国文化中,直接陈述和口头表达更受重视。
 
例如,日本人更倾向于通过富有洞察力的猜测来预测他人的信息,而美国人更倾向于直接陈述自己的意思。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n2yb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