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粒沉积与预防:转向架区域吹气方案评估
4. 雪粒沉积与预防
4.1 雪粒的空间分布
雪粒在转向架区域的空间分布(平面1)如图10所示,其中方案1和方案2的吹气速度均为4 m/s。雪粒在空间突然扩张和轮对旋转的作用下进入转向架区域,在转向架2和转向架3区域,由于转向架区域的流速相对较低,雪粒不易随气流流出转向架区域,而是在低速区和涡旋区滞留;由于雪粒从列车鼻尖底部释放,部分雪粒黏附或者停留在转向架1和转向架2区域后,剩下的雪粒才跟随气流运动至转向架3区域,所以转向架3区域的雪粒含量相对较少。此外,转向架1区域的流速偏高,气流携带雪粒运动的能力较强,雪粒能较易流出转向架区域,但仍存在部分低速区,故转向架1区域的雪粒空间分布并不像转向架2区域和转向架3区域那样分散,而是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该类区域的雪粒浓度远高于1×10−4 kg/m3。
在转向架1区域,原始模型中的雪粒上扬现象特别明显,最终能基本填充整个转向架区域;方案2中,雪粒虽然能在上扬至转向架舱上表面,但吹气口附近基本没有雪粒停留,转向架顶部的雪粒浓度相较于原始模型有所降低;而在方案1中,雪粒上扬的高度基本与制动盘顶部的高度持平,对抑制雪粒上扬的作用更加突出。在转向架2和转向架3区域,由于气流流速较低,在两种吹气方案中,整个空间中向上运动的气流被明显抑制,导致气流无法携带雪粒进入转向架区域,其顶部基本没有雪粒分布,吹气带来的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方案1和方案2降低了转向架区域的雪粒浓度,可有效减少转向架表面的积雪量。
4.2 雪粒的沉积
图11(a)为原始模型和两设计方案在吹气速度为4 m/s情况下转向架2的表面积雪分布,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转向架表面的积雪分布与转向架表面摩擦风速相关,即图6-6中的蓝色区域基本吻合图6-9(a)中的红的区域,表明该类区域的雪粒能够稳定沉积在转向架表面;相反,在摩擦风速大于1 m/s的区域,没有雪粒黏附在转向架表面。此外,尽管方案2针对关键部件进行吹气设计,但可以明显看出,方案2在制动夹钳和空气弹簧等部件上的积雪现象比方案1严重。
图11(b)为方案1在吹气速度为1~3 m/s情况下转向架2的表面积雪分布。随着吹气速度的增加,转向架表面的积雪量迅速减少,在靠近吹气口的位置,比如构架上表面和制动夹钳上表面等,基本没有积雪现象发生。吹气导致积雪主要发生在转向架下表面,诸如构架横梁、空气弹簧安装座和一系垂向减振器安装座等区域,该类区域的几何特征为平坦和拐角,吹气并不能促使其表面的雪粒向下运动以离开转向架区域。
4.3 吹气方案评估
4.3.1 防雪率评估
如4.2节中所述,吹气方案1所带来的防雪效果更加明显,但方案1的送风量比较大,所需能耗也就越高,需对两种方案的防雪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种方案在单位送风量下的总防雪率RTi和关键部件(除了枕梁和构架以外的所有部件)防雪率RKi,两个防雪率的定义为:
RTi = ΔM / (VIN * SIN)
RKi = ΔMK / (VIN * SIN)
式中,下标i表示转向架的位置,下标T表示转向架的所有部件,下标K表示转向架的关键部件;ΔM表示积雪减少的量,M为原始模型的积雪量;VIN表示吹气速度;SIN表示吹气口面积,见表6-3;RTi和RKi的单位为s/m3,含义为单位送风量减少积雪的比例,以图6-10(c)中方案1为例,当吹气速度为4 m/s时,1 m3/s的送风量可减少转向架3区域3.45%的积雪量。
图12(a)~12(b)为两种方案减少的积雪量比例,可以看出,在吹气速度增加的情况下,不管是转向架总积雪量还是关键部件的积雪量,积雪减少的比例逐渐增加;从图12(c)~12(d)中可以看出,RTi和RKi并没有随吹气速度增加而增加,而是在吹气速度为2 m/s或3 m/s达到最大值,方案2在关键部件的防雪率的效果也并没有完全比方案1的防雪效果好,其仅在转向架3关键部件的防雪效果较为突出。此外,各转向架的防雪率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转向架3、转向架2和转向架1,这是因为转向架1的气流流速最高,雪粒的运动速度也相对较高,吹气并不能显著改变雪粒的运动轨迹。
综上所述,方案1的防雪效果优于方案2,但方案1的吹气面积较大,在相同送风速度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同理,若减小吹气口的面积,在额定的送风量下可增加送风速度,也能起到防雪的效果。因此,仅从单位送风量来评估两种方案防雪效果的优劣有所欠缺,还需综合能量消耗来评判。
4.3.2 列车能耗评估
为了不给列车增加过多的能耗,根据国家标准,对于机械通风系统,在送风量大于10000 m3/h时,单位风量耗功率Ws不宜大于0.27 W/(m3/h)。结合本文计算模型,比较头车两个转向架区域送风量增加的最大能耗功率W1和头车的减阻所节省的功率W2的关系,其中W1与W2的表达式如下:
W1 = VIN^3 * SIN
W2 = F * V
式中,F为头车减小的阻力值,W1与W2的单位为kW,W1与W2的差值即为设计方案所增加的耗功率,记为W3。类似式3,定义单位耗功率下的转向架的总防雪率RET和转向架关键部件的防雪率REK:
RET = RTi / W1
REK = RKi / W1
RET和REK的单位为1/kW,含义为单位耗功率减少积雪的比例,以图6-11(b)中方案1为例,当吹气速度为4 m/s时,头车能耗增加1 kW的情况下可减少6.96%的积雪量。从图13(a)中可以看出,吹气将带来额外的功耗,与方案2对比,方案1在吹气速度大于2.5 m/s时增加的功耗较小,在吹气速度小于2.5 m/s时增加的功耗较大。从图13(b)中可以看出,随着吹气速度的增加,列车减阻所节约的功率能使得能量利用率提升,在单位功率下能防止更多的积雪。此外,不管是转向架总防雪率还是转向架关键部件防雪率,在消耗同等功率的情况下,方案1的防雪效果均优于方案2。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方案1的防雪效果优于方案2,在吹气设计中,可在列车能耗允许范围内,提高吹气速度。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mvY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