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土地》: 悲剧美学与知青精神
本文主要观点是,梁晓声的小说《土地》展现了知识青年们对理想的狂热和盲目追求,以及现实给予他们的打击,呈现出悲剧美学和强烈的悲剧冲突。虽然大部分人因为在对抗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歌颂的。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土地》描写了知青生活的各个侧面,对于当时的热情不应该抱嘲弄的态度,以及唯政治、灭人欲的荒唐时代对人性的逆向压抑只能带来相反的结果。总之,《土地》的悲剧美学让人傲然挺立,这是梁晓声的魅力所在。
《土地》不是纯‘伤痕’文学也不是纯赞美诗,而是全方位地历史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知青生活的各个侧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产物,注定不可能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运动。当然,对知青们当时那种热情不应该抱嘲弄的态度,他们是把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了农村和边疆,做出了业绩。
《土地》描写了一个农垦连队团里决定两百多名知青决定前往‘满盖荒原’开垦。但在对大自然改造的过程中表现出盲目、反科学的蛮干行为,作品中的李晓燕的追求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所以最终没能得到好下场。并且通过写王志刚,珊珊和‘我’三个悲剧人物的描写,揭示当时唯政治、灭人欲的荒唐时代对人性的逆向压抑只能带来相反的结果。
《土地》较之一般的‘伤痕’作品的主题比起来更雄浑博大,它悲而不哀。虽然它是悲剧,但它不会使人感到低落与消沉。在《土地》中,虽然大部分人因为在对抗鬼沼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歌颂的,《土地》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悲剧的结局,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透漏着粗犷,强悍的悲剧之美,梁晓声的《土地》 使人读完有种傲然挺立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梁晓声悲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在遇到困难时,人们没有放弃而是积极的对抗恶劣的环境,这是值得我们歌颂的。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msDK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