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我国成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的主要类型,占总发病率的70%~85%。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和预后差等特点。发病后3个月内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致残率约为35%,病死率约为10%,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该病的复发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氧化应激损伤、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等。在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因素构成了'神经血管单元',共同参与脑缺血性损伤及继发损伤的发展变化。这表现为阻塞血管供应的脑组织迅速形成中心梗死核心,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并呈现为缺血半暗带向梗死核心的动态演变。梗死核心为不可逆性坏死,而在梗死核心周围会有部分尚存活但处于低氧状态的细胞即缺血半暗带区。

若能及时有效地开放侧支循环,随着血流的恢复,缺血半暗带区的生理功能可能完全恢复。然而,若未及时再灌注,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侧支循环逐渐衰竭,缺血半暗带则演变为梗死核心,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因此,及时救治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键。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危害及救治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mRcc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