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中,凯瑟琳·马拉布的开创性著作'黑格尔'中所提到的赌注是十分明确的。每一种解释都是局部的,'嵌入'在解释者最终偶然的主观立场之中;但是,远非阻碍对被解释文本的普遍真理的接近,完全接受这种偶然性并且需要穿越它,才是解释者获取文本普遍性的唯一方法。解释者的偶然主观立场提供了动力,激励或紧迫,维持了一种真正的解释。

如果我们想要直接达到被解释文本的普遍性,以它'本身'的形式,绕过、抹去或者抽象出解释者的投入立场,那么我们要么承认失败并接受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要么将一种特定任意的文本阅读提升成固定的普遍本身。换句话说,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的普遍性,是抽象的普遍性,是一种排斥而不是包容特定的偶然性的普遍性。像'安提戈涅'(或圣经或莎士比亚的剧作)这样的伟大的历史文本的真正'具体普遍性',在于它的历史性阅读的整体性。这里需要牢记的关键特征是,如果没有包容其中的阅读者-解释者的主观立场作为特定的偶然的观点,具体普遍性就不是真正的具体普遍性。

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的认知过程中,认知的主体不仅仅是具体思想出现的普遍反思的媒介,作为其特定内容的一种容器;相反,认知的客体也是一个普遍本身,而主体则确切地代表了'主观'这个词在其标准用法中的意义,就像我们谈论'主观知觉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一样。因此,普遍概念的真正个别性,不仅仅是它的一种物种,可以作为这样被一个中立的主体理解(就像,在反思国家的概念时,我看到我生活的国家是一个特定物种,而且还有其他种类的国家);而是,真正个别性,首先是普遍概念对我来说是可接受的特定主观立场(在国家的情况下:我作为某个特定国家的成员,根植于其特定的意识形态结构,'给'我的普遍的国家概念'着色')。

正如马克思所知,这种辩证法也适用于普遍性的产生: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特定的、历史的结合体中,普遍性的维度才能作为'本身'出现。马克思的例子是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中,我以劳动力兑换金钱作为普遍的商品,我才会将自己的特定职业视为一种偶然的特定形式的就业;只有在这里,劳动的抽象概念才会成为一种社会事实,与中世纪社会形成对比,在中世纪社会中,劳动者不能选择自己的工作领域作为职业,因为他们是'出生'就拥有的。(弗洛伊德的发现也是如此,他发现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功能。)换句话说,普遍概念与其特定的历史形式之间的差距,

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会出现。这意味着,我们真正从抽象的普遍性过渡到具体的普遍性,只有当认识主体失去其外部立场,本身也陷入其内容的运动之中——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认知客体的普遍性才失去其抽象的特征,并进入其特定内容的运动之中。因此,具体的普遍性应该与历史主义严格区分。

关于人权的概念,马克斯式的症状性解读可以令人信服地识别出赋予其特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色彩的特定内容:普遍的人权实际上是白人男性财产拥有者在市场上自由交换、剥削工人和妇女以及行使政治统治的权利。然而,识别出支配普遍形式的特定内容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同样至关重要,在于提出一个关于普遍性形式本身出现的更困难的问题。抽象的普遍性本身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社会)生活的事实'?在什么条件下,个人会将自己体验为普遍人权的主体?这就是马克思分析商品拜物教的要点:在一个商品交换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以抽象的平等者、自由交换商品的人的身份进行交往。

解读黑格尔:主观立场与具体普遍性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lheV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