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明底色
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为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从秦岭深处到祁连山脉,从洱海之畔到三江之源,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神州大地处处焕发光彩,披上了'绿色衣裳',一抹亮眼的'中国绿'擦亮了中国的鲜明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主要对应政策包括:
-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是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排放强度;
- 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促进绿色消费和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保护生态功能和生态安全;
-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了56%,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量的48.8%,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新时代十年,我国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比2012年提高了60个百分点。我国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稳居世界第一。防沙治沙2.78亿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截至2022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2022年,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7.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1.9%,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
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大学生是时代的新生力量、进步力量,是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先锋力量,是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建设者和传播者。我们要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建设主力军的我们更是应该义不容辞。我们应该主动学习,认真钻研,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主动接受环保教育,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环保事业建设的重要作用。其次,我们应该用积极行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积极发挥示范影响作用,引导身边群众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引领我国环保事业建设开辟新境界、迈上新台阶。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研发环保科技产品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方案。通过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用民生福祉为目标,用法制化当武器,用真抓实干为方法定能实现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写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引用格式进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引用格式示例:
-
APA格式: 姓氏, 名字. (年份).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期刊号(期数), 页码.
-
MLA格式: 姓氏, 名字. '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卷号.期数 (年份): 页码.
-
Chicago格式: 姓氏,名字。'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卷号,期数(年份): 页码。
请根据你所使用的引用格式进行具体的参考文献的写法。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lYeQ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