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关系就可以得到关系事实,看起来有些奇怪。为理解这个观点,这要求转向与通常的或者说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整个哲学传统相反的方向,这就是,认为基本的形而上学范畴是实体,事实是由实体构成的。维特根斯坦要求把事实作为基本的范畴,而把实体作为派生的、可以通过事实加以确定的东西。

形而上学研究事物本身是什么。我们只能够利用另一个东西来解释所讨论的那个东西是什么,这时大体上就可以说另外那个东西比要解释的那个东西更为基本。这意味着最为基本的东西就是可以用来解释其他东西,但其本身不能得到解释的东西。这些东西仅仅被给定,或者说必须假定其存在。其他东西可以由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得到。形而上学中最抽象也是最困难的问题通常就是找到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不能直接使用我们所熟悉的思考方式,这些方式很可能恰好设定了那些需要解释的东西,因而会带来循环解释。

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决定事实和实体哪个更基本。如果实体更基本,那么事实就是由实体构成的,这时我们就需要用某种东西来结合实体,也就是说,就要引入关系。事实毕竟不同于实体(关系项)的罗列,关系的引入解释了这种差别。如果引人关系,这种关系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比事实更为基本,因为关系也是构成事实的东西。但这样就很难禁止我们像罗素那样把关系理解成实体。

维特根斯坦意识到,我们不可能在不借助事实的情况下解释一种关系是什么,因而事实并不是由实体派生出来的。即使采取函项的形式来避免提到完整的事实,也很难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函项中的变项要通过占据其空位的常项来得到解释。变项的作用在于指明填在相应位置上的是什么样的常项,如果从来没有这些常项,也就不必有变项;但是,一旦在句子中事些位置上出现的是常项,由此得到的就是完整的事实。

但是,上述推理仅仅是在说,事实至少比实体同样基本,而不能说明事实比实体更基本。如果两者同样基本,那么要说明世界中有什么,就既要列举事实,也要列举构成事实的那些实体。但维待根斯坦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这并不止于说,世界不是由实体构成,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世界不能由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构成的事实构成。只要牵涉到关系,就必定面临通过关系来把一些东西结合起来的困难,无论需要结合的是实体还是事实,情况都是如此。因此,如果世界中包含了实体,那么,这些实体就只能像莱布尼茨所说的那样,是彼此毫无关系的单子。

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接受事实要比实体更为基本,从而要用事实来解释实体的结论。这直接与亚里士多德在《范畴论》中遵循的思考顺序相反。维特根斯坦与古老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传统的对立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他指出了一个与这个传统区别巨大的思考方向。

由于关系问题处在最为基础的层次,在《逻辑哲学论》的许多非常重要的关节点上,都可以看到关于关系的理解模式在起作用。比如,语言与实在之间的关系、句子与真值的关系,都是通过这些关系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相当于客体构成的事实),来得到解释的。即使到了后期,在《逻辑研究》中的遵从规则论证以及私人语言论证,也都可以看到这种模式的印记。当然,维特根斯坦从来不是机械地使用这种模式,而是通过这种模式的引导,去发现使不同的东西得以连接的东西。在一种非常独特的意义上,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连接的东西属于逻辑。

用简练的哲学语言概括这一段话内容:维特根斯坦认为,事实是基本的形而上学范畴,而实体是可以通过事实加以确定的派生物。这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传统相反。在逻辑哲学论和逻辑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强调了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在语言与实在、句子与真值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模式的印记。他认为,通过连接不同的东西,可以发现属于逻辑的连接的东西。

事实比实体更基本?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范畴的颠覆性思考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lJSI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