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启示:历史的反思与青春的追寻
'《土地》一文启示我们,历史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需要我们深入反思和分析。对于曾经发生的政治运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看待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避免盲目地否定或赞美。
作者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一方面,作者坦诚地揭示了这场运动所带来的苦难和牺牲,另一方面,作者也肯定了知青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奉献精神和理想追求。
同时,作者强调了生活是文学的主要力量,作家需要在深刻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真实、细腻、深刻的作品。对于青年,我们需要勇于追求理想,但也需要珍惜生命和青春,避免过度冒险和盲目。
最后,作者通过对美的毁灭和凤凰再生的思考,呼吁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磨砺,坚定信念,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说: '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显露出自己的痕迹'。②'
'生活有时并不给人多少选择的余地,无论后来者怎样振振有词,当事者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历史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才能逐步显现出本相。对上山下乡是积极的,抑或消极的后果,人们都需要从这个积淀与反思过程中逐步选择,必经这个认识过程才能避免错误与偏见,以达到对历史的科学评论。'
'《 土地》正视历史的勇气与观察问题的深刻实是难能可贵,作者在批判历史的同时竟不同凡响地从'鬼沼'里掘出震撼人心的美来。在知青创痛的深水里竟打捞起信念和哲理的生灵.这表明作者已经捕捉到'那一代'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有的心理轨迹。'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生活是左右文学的一个主要力量。'③作者是'那一代'中的一员,六八年他去北大荒插队目睹了那么多美的毁灭,善的扭曲,真的掩藏后,他就开始了深深的思索。《土地》正是他在反思历史和探索人生中成熟的标志。他曾作为一个北大荒人在那里生活、耕耘,与北大荒朝夕相处了整整七年,在那里,他经受过痛苦与辛酸、磨砺与锤炼,他体验得真切,思考得深刻,那儿有他青春、爱情、失落与追求的身影。但他们记住的不单是迷惘,苦难与疲惫的苦汁。其间他更找到了的生命存在真正意义。《土地》的可贵处在于它既非纯'伤痕'文学也非纯赞美诗,而是从新的观测点上,全方位地历史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知青生活的各个侧面。这就使得作品涵盖的主题更多地避免了偏颇与浮泛。'
'在这尽可能立体的再现中,作者紧紧控制住一个突破口。那就是'死'!爱与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其间最能包容人类的一切大悲大喜。大喜莫过于'爱',大悲莫过于'死'。《土地》把笔触伸向死亡的黑洞,借助死神的魔力抒发出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这壮烈的氛围便凸出了凤凰再生的主题来。'
'作者说:'我既庆幸自己的离开,又不免产生某种惆怅,那块土地对我们是那么严峻,又确实使我们留恋。'④他写鬼沼,他自己就是从'鬼沼'中步履艰难地走出来的:他写荒原,他自己就是从荒原里长途跋涉而来的.'我们把青春完全贡献给了它,这么重大的代价难道仅仅换取一点感伤的自我同情么?于是我开始了思考。'⑤作者认为'对知青们当时那种热情是不应该抱着嘲弄的态度的,在历时八年的这场运动中,青年是把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了农村和边疆,他们是做出了业绩的。谁若对知青抱嘲弄的态度,谁就是不公正的。'⑥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北大荒成为了一个凝聚着青春热情,充满着理想与信念的美的实体。作者从很高的立足点上合理地、深沉地展示美的毁灭,其间渗透了作者的血泪,它渗透了作者思辨的人生美学。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l63J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