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代码优化:任务调度与时间延迟分析
MATLAB代码优化:任务调度与时间延迟分析
这篇文章分析了一段用于计算任务调度中时间延迟的MATLAB代码。我们将深入探讨代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原始代码:
f0=1000000000;
f1=5000000000;
C=2000000;
z=0;
Q=[5 10 15 20 25];%任务数作为自变量,确定随机数的生成个数
Tc = zeros(1,length(Q)); % 初始化每个Q对应的最大T延时
for s=1:5
nums=randi([10000 50000],1,Q(s));%随机数的生成,任务输入大小dn
sorted_nums=sort(nums);
max_T0 = 0;%从小到大排序
for i=1:Q(s)
T0=0;
T1=0;
for m=1:i
c(m)=1000*sorted_nums(m);
T0=T0+c(m)/f0;
end
for n=i+1:Q(s)
c(n)=1000*sorted_nums(n);
d(n)=sorted_nums(n);
T1=T1+d(n)/C+c(n)/f1;
end
if T0>=T1
k=i;
break;
end
end
%确定了断点,要进行补偿
for m=1:k
T0=T0-c(m)/f0;
T1=T1+d(m)/C+c(m)/f1;
if T0<=T1
break;
end
max_T0 = T1; % 更新当前Q对应的最大T
end
Tc(s) = max_T0; % 记录当前Q对应的最大T
end
plot(Q,Tc);
问题分析:
-
变量名不够清晰: 变量名如
f0,f1,C,z,Q,Tc,nums,sorted_nums,T0,T1,c,d,k缺乏描述性,难以理解其含义。 -
变量单位不明确: 代码未指明变量的单位,例如
c(n)和d(n)。 -
随机性不足: 对于每个
Q值,只进行了一次随机数生成和计算,结果可能缺乏代表性。 -
注释不够详细: 代码注释过于简单,无法清晰解释代码逻辑和实现方法。
-
缺乏测试: 代码未进行充分测试,无法保证其正确性和鲁棒性。
改进建议:
-
使用更具描述性的变量名: 例如,将
f0改为processingSpeed1,将f1改为processingSpeed2,将C改为transmissionRate,等等。 -
指明变量单位: 在注释或变量名中明确说明每个变量的单位,例如
dataSizeInBytes或transmissionTimeInMilliseconds。 -
增强随机性: 对每个
Q值,可以进行多次随机模拟,并将结果平均,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
添加详细注释: 解释代码的功能、算法、变量含义以及代码块的用途。
-
编写测试用例: 使用不同的输入数据测试代码,并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优化后的代码示例:
% 定义处理速度、传输速率和任务数量
processingSpeed1 = 1e9; % 处理速度1 (Hz)
processingSpeed2 = 5e9; % 处理速度2 (Hz)
transmissionRate = 2e6; % 传输速率 (bps)
taskCounts = 5:5:25; % 任务数量
% 初始化最大延迟时间数组
maxDelayTimes = zeros(1, length(taskCounts));
% 循环遍历不同的任务数量
for i = 1:length(taskCounts)
% 随机生成任务数据大小
dataSizes = randi([10000, 50000], 1, taskCounts(i));
% 对数据大小进行排序
sortedDataSizes = sort(dataSizes);
% 计算最大延迟时间
maxDelayTime = calculateMaxDelayTime(sortedDataSizes, processingSpeed1, processingSpeed2, transmissionRate);
% 保存最大延迟时间
maxDelayTimes(i) = maxDelayTime;
end
% 绘制任务数量与最大延迟时间的关系图
plot(taskCounts, maxDelayTimes);
xlabel('任务数量');
ylabel('最大延迟时间 (s)');
title('任务数量与最大延迟时间的关系');
% 函数:计算最大延迟时间
function maxDelayTime = calculateMaxDelayTime(sortedDataSizes, processingSpeed1, processingSpeed2, transmissionRate)
% 初始化最大延迟时间
maxDelayTime = 0;
% 遍历不同的断点位置
for k = 1:length(sortedDataSizes)
% 计算T0和T1
T0 = sum(1000 * sortedDataSizes(1:k) / processingSpeed1);
T1 = sum(sortedDataSizes(k+1:end) / transmissionRate + 1000 * sortedDataSizes(k+1:end) / processingSpeed2);
% 更新最大延迟时间
maxDelayTime = max(maxDelayTime, max(T0, T1));
end
end
通过以上优化,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都得到了提升。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jkU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