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卷中我们也针对结婚途径相关问题展开了调查。所谓结婚途径就是主要以何种方式接触到结婚对象此处共列举了两种选项:自由恋爱和结婚此外还设计了补充选项。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约89选择了自由恋爱其余约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相亲。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更加倾向于在自由恋爱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增进感情最后建立婚姻关系。 以上为结婚意愿度大于等于50的问卷设计路径以及所得结果。接着我们对
在社会调查问卷中,我们还对结婚途径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调查。结婚途径指的是个体主要通过何种方式接触到结婚对象。我们列举了两种选项:自由恋爱和相亲,并设计了补充选项。根据调查结果,约有8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由恋爱,而约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相亲。这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通过自由恋爱的过程相互了解、增进感情,并最终建立婚姻关系。
在上述问卷设计中,我们关注了结婚意愿达到50%以上的被调查者,接下来我们将描述和数据分析结婚意愿较低的被调查者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我们调查了结婚意愿较低的被调查者中“不婚主义”的占比。所谓“不婚主义者”并不指那些“终身不婚”的人,而是指那些认为目前的非婚姻生活比婚姻生活更舒适、更满意,并愿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非婚姻状态的群体。选择“不婚主义”的人群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二是婚姻不符合他们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将“不婚主义”分为享受独处、追求自由、缺乏信任和害怕失败婚姻等多种类型。
在近年来,“不婚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因此我们在调查中也初步了解了调查群体中“不婚主义”的存在情况,并设置了相关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属于“不婚主义”群体,即至少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期望婚姻生活。而剩下约4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属于“不婚主义”群体。
针对那些不希望结婚或结婚意愿不强烈的被调查者,我们在问卷中进一步设置了问题,以分析其意愿形成的原因。在初步调查后,我们列举了以下选项:A. 为理想事业奉献;B. 无法接受与异性一起生活;C. 婚后生活的繁琐;D. 婚姻生活会束缚自由;E. 对家暴、出轨等社会现象产生恐婚心理;F. 原生家庭的影响;G. 自身生理问题;H. 认为自己更适合独立生活。根据调查数据,选项D和选项C的选择率分别为82.29%和72.92%,即认为“婚姻生活会束缚自由”是所有选项中被选择率最高的。其次是被调查者不想结婚的第二大原因,即“婚姻生活过于琐碎”。其他选择率较高(大于50%)的原因依次为:“认为自己更适合独立生活”和“对家暴、出轨等社会现象产生恐婚心理”。此外,选项G“因自身生理问题不想结婚”的选择率最低,为9.38%。
需要强调的是,结婚意愿作为一种选择偏好,背后更多是基于实际主观价值的考量。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形成每种价值观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背后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之前关于“结婚原因”的调查问题不同,这里的“影响结婚意愿的因素”更多地引导被调查者从理性角度全面思考结婚意愿的形成,考虑到主客观影响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之前被调查者基于对婚姻的简单认知和初步印象产生“结婚”意愿的原因不同。这里的问题设置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深入探索婚姻意愿的形成。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于大部分被调查者来说,个人选择是主要影响婚姻意愿的因素(选择率达89.42%),其次是经济水平、家庭和男女双方地区距离等因素。认为国家政策对婚姻意愿影响较大的人数占比最少,为20.19%。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婚姻意愿更多地是个人选择的直接体现。其他客观因素并不能起到或不应该起到决定性作用。
最后,我们在问卷中对被调查者的生育意愿进行了初步调查。其中,有生育意愿的被调查者占比为28.85%,没有生育意愿的被调查者占比为71.15%。根据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大学生群体中,愿意生育或计划生育的人为少数。此外,根据数据相关性检验,被调查者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上述表达,使其更加学术化,我们可以用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h1gz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