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乡村社会治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的文献综述3000字含引用并表明引用查重不超过20
引言
新乡村社会治理是指以村级组织为基础,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社会治理的一种模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乡村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新乡村社会治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一、新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新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新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村级组织作为基层组织和基本社会单位,承担着许多政府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具有完善社会治理的潜力。在农村,村级组织不仅是政府的执行机构,也是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治的机构。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村级组织通过开展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逐渐成为村庄的发展引擎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
其次,公民社会理论也为新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公民社会是指由自由公民自主组织、独立于国家和政党的组织构成的社会领域。在公民社会理论中,政府只是社会治理的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唯一的决策者。新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正是基于公民社会理论的核心原则,通过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实现村庄的自我管理和自治。
最后,社会治理理论也为新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社会治理是指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协同作用,共同推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新乡村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模式,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实现村庄的综合治理和社会发展。
二、新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
新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村级组织的作用
在新乡村社会治理中,村级组织是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村级组织通过建立村庄规划、组织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协调村民利益等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当地政府通过建设村民活动中心、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在重庆市万州区,村级组织通过发动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建设卫生厕所等方式,提高了村庄的卫生状况。
2.建立多元化社会组织
新乡村社会治理还强调建立多元化社会组织,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协作和互动。例如,在浙江省义乌市,当地政府通过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等多元化组织,促进了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合作,推进了社会治理。在湖南省汝城县,当地政府通过建立公益性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方式,促进了村庄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
3.推进信息化建设
新乡村社会治理还强调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当地政府通过建立网上公示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提升了政务公开和信息共享的水平。在四川省南充市,当地政府通过建立数字乡村平台、农村电商等方式,促进了村庄的数字化和经济发展。
三、新乡村社会治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新乡村社会治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乡村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协作和互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新乡村社会治理通过强化村级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社会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2.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新乡村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实现了社会治理的共治共享。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新乡村社会治理通过强化村级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社会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3.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新乡村社会治理强调村民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村庄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新乡村社会治理通过强化村级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社会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结论
新乡村社会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实现了社会治理的共治共享。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乡村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新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宏志.我国新农村社会治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15,04:87-88.
[2] 梁成华.新农村社会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J].经济与管理,2018,11:158-159.
[3] 王志刚,许小泉.新农村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J].湖南农业科学,2009,06:122-124.
[4] 邓三民,李柏松.新农村社会治理路径与模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08:76-80.
[5] 王丽娜.新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01:119-126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fvB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