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均值与K中心点算法:区别、联系及应用场景
K均值与K中心点算法:区别、联系及应用场景
K均值算法和K中心点算法都是常用的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到不同的组别中。两者都基于距离度量,都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k,但也存在一些关键区别:
1. 目标函数:
- K均值算法旨在最小化所有数据点与其所属簇中心点之间距离的平方和。简单来说,就是让每个点到其所属簇中心的距离尽可能近。* K中心点算法则致力于最小化簇中心点之间的最大距离。换句话说,它试图找到彼此之间尽可能远离的簇中心点,从而使得每个点都尽可能靠近其中一个中心。
2. 簇中心点的选取:
- K均值算法在每次迭代中都会重新计算簇中心点,中心点的位置会根据当前数据点的分配情况进行调整。* K中心点算法需要在初始化时就指定簇中心点的数量和位置,后续迭代过程中中心点不进行重新计算,而是通过交换数据点来优化聚类结果。
3. 对异常值的处理:
- K均值算法对异常值比较敏感。由于其目标函数基于距离平方和,异常值会对中心点的计算产生较大影响,导致聚类结果出现偏差。* K中心点算法对异常值相对不敏感。由于其目标函数关注中心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个别异常值的影响会被削弱,算法更加鲁棒。
4. 时间复杂度:
- K均值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kni),其中k是簇的数量,n是数据点的数量,i是迭代次数。迭代次数的不可预测性使得K均值算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效率可能较低。* K中心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k*n),因为它只需要一次初始化簇中心点。相比之下,K中心点算法的效率更高,尤其适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联系:
- K均值和K中心点算法都属于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都需要预先确定簇的数量k。* 两者都可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但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算法的优缺点进行选择。
应用场景:
- K均值算法适用于数据点较为集中,且对计算效率要求不高的情况,例如图像分割、客户细分等。* K中心点算法适用于数据中存在异常值,或者对计算效率要求较高的情况,例如异常检测、文档分类等。
总而言之,K均值算法和K中心点算法各有优劣,选择合适的算法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特点进行分析。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fYP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