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要:

疝气是指人体腹股沟部位的脏器或脂肪组织穿出腹腔,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的病理状态。疝气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腹股沟部位突出物,可有疼痛、不适等症状。中医认为疝气多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不足等原因导致,治疗应针对病因病机进行。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疝气的病因主要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运化失常、久病伤及等。脾胃虚弱是疝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虚弱,则不能运化水谷,导致气血不足,加上外邪乘虚而入,引起腹股沟突出物。气血不足也是疝气发生的原因之一,气血不足导致腹股沟部位无力,易发生疝气。运化失常是指脾胃功能紊乱,运化失常,导致水谷精微不得及时转化为气血,使腹股沟部位的筋骨失去营养而发生疝气。久病伤及是指长期慢性疾病的影响,如长期腹泻、结核、肝炎等疾病,导致体质虚弱,易发生疝气。

  1. 主要症状特点:

疝气的主要症状为腹股沟部位突出物,可有疼痛、不适等症状。突出物可随腹压增加而明显增大,如咳嗽、打喷嚏、劳动等,突出物明显,稍加休息则缩小或消失。疝气可伴有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如疝气突出物受阻或扭转,则可出现剧烈疼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腹痛症状。

  1. 诊断依据:

疝气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病史方面,应了解病人的病程、主诉、症状等情况,特别是有无手术史和手术方式等信息。体征方面,应注意观察腹股沟部位是否有突出物,是否可随腹压变化而增大或缩小,有无压痛等。如有急性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考虑是否疝气突出物受阻或扭转。必要时可进行超声、CT等检查。

  1. 鉴别诊断:

疝气的鉴别诊断主要应与鞘膜积液、附睾炎、淋巴结肿大等疾病进行区别。鞘膜积液可表现为腹股沟部位隆起,但压痛不明显,触感柔软,不能随腹压变化而增大或缩小。附睾炎可表现为阴囊肿胀、疼痛,有时伴有发热、尿急等症状。淋巴结肿大可表现为腹股沟区域肿胀,但多为双侧对称,触感柔软,无压痛。

  1. 病情评估:

疝气的病情评估主要包括严重程度评估和其他临床相关评估。严重程度评估主要考虑疝气的大小、突出程度、是否受阻或扭转等情况。其他临床相关评估主要考虑疝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等因素。

  1. 中医证候:

中医将疝气分为虚实两类,虚证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病机,实证主要表现为湿热内蕴、痰浊内阻等病机。虚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虚固本为主,实证治疗以清热利湿、化痰止咳为主。

  1. 检查要点:

疝气的检查要点主要包括观察突出物的大小、突出部位、是否可随腹压变化而增大或缩小,有无压痛等。必要时可进行超声、CT等检查。

  1. 治疗策略:

疝气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治疗目标为消除病因、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原则为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药物等综合治疗。

  1. 治疗方案:

(1)脾胃虚弱型疝气治疗方案:补益脾胃、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常用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针灸可选用足三阴经、足阳明经、手太阴肺经等穴位。

(2)湿热内蕴型疝气治疗方案:清热利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中药有龙胆泻肝丸、茵陈蒿汤等。针灸可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穴位。

  1. 评价标准:

疝气治疗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症状缓解、突出物缩小或消失、复发率等因素。

  1. 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疝气的难点在于治疗后易复发,应注意加强预防,避免过度劳累、提高腹压等导致的复发。同时,应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1. 预后:

疝气的预后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和病人自身体质等因素。对于轻度疝气,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好;对于严重疝气,如突出物受阻或扭转,应及时手术治疗。

  1. 参考文献:

《外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小儿、青年、成人、老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鞘膜积液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附睾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和相关指南。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bha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