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历程:从生搬硬套到独立思考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历程:从生搬硬套到独立思考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这些著作是 20 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冯友兰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过程中,经历了几次转变,最终完成了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这与毛主席提出的‘老实态度’的建议密不可分。
1. 从《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过程来看,冯友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中国哲学史,经历了几次转变?试述这一转变过程。
冯友兰在给毛主席的信中提到,他决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几次转变。
首先,冯友兰在解放前的1949年开始准备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一阶段冯友兰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试图生搬硬套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解和体悟。他回顾称自己看了苏联学者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作为框架,但这种方法只是应付了事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其次,在‘十年内乱’时期,冯友兰的工作停滞了。到了1970年代初期,他重新开始工作,但这一次受到了‘四人帮’操纵下的‘评法批儒’活动的影响。冯友兰在这个时候按照当时的言论和思潮对中国哲学史上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使得他的工作走入了歧途。这段经历使他意识到自己受到了外界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出现了偏差。
最后,在八十多岁高龄时,冯友兰决定重新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并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这一次,他不再依赖别人,不再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而是基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理解和体会,写下自己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他强调自己的工作是根据自己所见所知进行写作,而不是依赖他人的观点或抄写马克思主义。
总的来说,冯友兰在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转变。首先是从模仿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到意识到个人理解的重要性;其次是从受到‘评法批儒’运动的影响到意识到外界思潮的干扰;最后是从依赖别人到坚持个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解。
2. 毛主席建议冯友兰‘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编写过程来看,为何要坚持实事求是?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编写过程中,毛主席给予了他实事求是的建议。这一建议的意义在于提醒冯友兰在写作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急于求成,要以老实态度进行改进。
首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对实际进行准确的把握和科学的分析。冯友兰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意味着他在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时要从中国哲学的实际出发,准确地反映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而不是主观臆断或抄袭他人观点。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了科学精神,强调要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冯友兰在写作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主观偏见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此外,实事求是也反映了一种谦虚、踏实的态度。冯友兰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老实的态度,不要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这种态度使他能够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最终完成了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总的来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编写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理解和实践,也体现了他对科学精神和谦虚态度的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了他的写作过程,使他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
冯友兰最终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体现了他对实事求是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他的写作历程也告诉我们,学术研究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bcrU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