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与毛主席的书信往来:从“老实态度”到实事求是
冯友兰与毛主席的书信往来:从“老实态度”到实事求是
冯友兰在90岁高龄出版的《三松堂自序》中,记录了他与毛主席之间的一次书信往来。这段往来不仅展现了两位伟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更体现了冯友兰在学术道路上对“老实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深刻理解。
1949年10月,冯友兰怀着改造思想的决心,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坦诚自己过去讲授封建哲学,为国民党政府服务,如今决心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计划在五年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令他惊讶的是,几天后就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回信。毛主席在信中肯定了冯友兰想要进步的决心,但也提醒他“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这句“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让冯友兰困惑不已,他自认为一直诚恳待人,不知毛主席所指为何。当时的他,凭借着过去撰写《中国哲学史》的经验,认为重新编写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却忽视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解放后,冯友兰着手准备《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然而,他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走了两次弯路:先是盲目照搬苏联学术权威的观点,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解;后又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出现偏差。这两次弯路让他深刻认识到,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并非易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领悟。
冯友兰逐渐意识到,毛主席信中所说的“老实态度”,正是指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和研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投机取巧。他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真正应用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
于是,冯友兰决定将已出版的两册《中国哲学史新编》作为“试稿”,并在80岁高龄时,以更加严谨的态度重新投入写作。这一次,他不再依赖现成的结论,而是坚持独立思考,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写作中。他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
冯友兰的写作经历告诉我们,实事求是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根本原则,学术研究尤其如此。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克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冯友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老实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的真谛,为后世学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bcrR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