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空巢老人:乡村心理关怀岗位的必要性与建议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2020年空巢老人达到1.18亿,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亿,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空巢老人不仅需要面对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还要应对家庭周期的转型。同时,随着集体开始衰老,各系统的功能活动明显下降,这使得空巢老人面临许多心理障碍。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占全国空巢老人的70%,也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普遍感到孤独,因为缺乏亲人和子女的陪伴,他们常常无人倾诉,从而导致精神上的孤独感。焦虑是农村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其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包括躯体疾病、收入水平和娱乐活动等。住院空巢老人的焦虑发生率更高,可能与他们的身体疾患、经济负担加重等有关。抑郁在空巢老人中的危害性较大,因为他们的生活范围更狭窄,社交范围更小,缺乏社会支持。农村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娱乐活动的机会,精神生活非常贫乏,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此外,空巢老人还可能伴有自卑、恐惧、失落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纾解,将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在乡镇设立心理关怀相关从业岗位,并将其纳入事业单位考核编制。国家和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吸引广大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向基层倾斜,在偏远乡村为空巢老人提供晚年心理关怀服务。乡村心理关怀岗位从业人员应隶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资深的心理从业人员领导新人,聚焦老年心灵关怀,协助基层医务人员做好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双重守护。从业人员应具备与基层医务人员相等的薪资和岗位待遇,并为广大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方向。他们可以帮助偏远地区信息闭塞的空巢老人解决各种困扰,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放松心情,享受老年时光。
乡村心理关怀岗位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和服务包括心理健康检测、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他们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空巢老人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以便随时提供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服务,保护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他们通过倾听和陪伴老人聊天的方式帮助他们疏解内心的苦闷,鼓励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兴趣爱好,让他们觉得生活仍然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子女在外的空巢老人,应鼓励他们通过视频等方式与子女交流,减少孤独感。他们还可以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宣传养生常识,并建立咨询平台和热线,随时解答老人的问题,避免产生焦虑情绪。对于病情较重的空巢老人,地方卫生院可以定期进行宣教,讲解病情的起因、症状、治疗和后期影响,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疾病,避免过度求医。
基层医疗卫生组织需要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加入,这也为广大心理专业学习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只有在身体和心灵上进行双重关怀,才能真正保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bV9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