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和中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腺瘤(Adenoma)是最常见的癌前病变,约70%-90%的结直肠癌是通过'正常上皮-腺瘤-癌'的演化途径形成的。深入了解腺瘤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识别腺瘤发生的风险因素,并推动结直肠癌的预防措施向前移动,以制定更加准确的预防措施。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蛋白质复合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保护染色体不受降解和融合的影响,从而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会逐渐变短,而其长度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长端粒和短端粒都可能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一方面,端粒缩短后,染色体稳定性降低,易导致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非整倍体现象;另一方面,端粒较长的细胞可以进行更多次的分裂,但也伴随着遗传不稳定性的增加。'正常上皮-腺瘤-癌'是典型的'基因突变-染色体不稳定'二阶段癌变模型。目前关于端粒长度与腺瘤的关系的研究仍处于观察性研究阶段,尚无确切结论。

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是一种利用基因变异作为暴露因素的工具变量来确定暴露和结局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克服了观察性研究中反向因果和混杂偏倚的限制。本文旨在通过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来探索端粒长度和腺瘤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

端粒长度与结直肠癌腺瘤发生关系:一项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OZJ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