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偶然读到了她的书就迷上了上野千鹤子,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主义学者。当我抱着好奇心试图去网上寻找她的视频资料的时候,我注意到弹幕上有着'她翻车了'的字眼。我感到好奇,于是去知乎上寻找(知乎,众所周知的问答社区)。顺利地,找到了几篇诟病她对于慰安妇看法的右翼倾向,外加一些情史。带着怀疑与不解,我注意到了文中举的几个摘取的段落,有一种'要断章取义'—取自于《不要断章取义》的感觉(?)于是我去寻找了新闻稿原文。

个人想法:我的猜想是正确的。新闻稿介绍的通篇,我觉得是观点清晰明了的优秀学术讨论。带着阅读后的经验回头去再看了一遍知乎上几篇诟病的文章(如果还能称之为文章的话)其中很多观点断章取义的程度,我愿称之为'关键字高潮'。比如说诟病文中提到,上野千鹤子故意'甄别'慰安妇,将她们分为纯洁和不纯洁。原文中并无此言,另外'纯洁'是文中的反讽(这就更好笑了)。原文讨论的是慰安妇群像中存在的女性鄙视链,是理性地,现实地去提出论点去进行学术讨论。以上,两点熟为人知的道理。第一,人们的只愿意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第二,性别差异化认知是在大面积存在的。当人们谈到金庸时,人们先看到的会是他的作品,其次是他的人品(没有说金庸不好的意思)。当人们谈到女性作家时,先看到的往往是生活检不检点,外貌优不优越,其次才是她1%的才华。先别急,我没说完。现实是,女性身上的凝视一直更多,其身受谣言迫害的现象也更多(当然,男性并不是没有,只是相对较少)。这就不可避免地谈到了另一点,她的情史。诟病者是这样说的'虽然她写过...书,但是纵观她的一生,她反对个鬼的父权、男权和资本主义啊'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了。拿政治意义和个人生活来评判一个人的学术造诣。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当一个人需要兼顾所有方面去说一些完全正确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个一定会是个哑巴。所有能做到的只有取舍,只有侧重。

网络生活带来的观点交错与思想交锋是巨大的,想要在此做到只取自身所好是困难的。如果今晚我没有去求证,也许我会彻底改观,但网络的万能性也是有好处的。希望我们都能做到,让子弹再飞一会。

内容:我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观点,特别是关于社交媒体和网络生活对观点和思想的影响。文章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包括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学术造诣以及如何避免断章取义。

然而,我认为文章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文章似乎认为知乎是一种搜索引擎,这是不正确的。知乎是一个问答社区,而不是搜索引擎。此外,文章似乎暗示知乎上的一些文章不值得称为'文章',这种观点不太公正,因为不同人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另外,文章似乎将所有批评上野千鹤子的观点都归为断章取义,这也是不公正的。当然,可能确实有一些人在批评上野千鹤子时没有正确理解她的观点,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对于她的观点持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一味地将其归为断章取义。

最后,文章的结论似乎过于简单,没有给出具体的建议或者解决方案。因此,我认为文章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在网络生活中保持客观和理性,以及如何避免断章取义等问题。


原文地址: https://www.cveoy.top/t/topic/nF9k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

免费AI点我,无需注册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