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虫害研究文献综述: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小麦虫害研究文献综述: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稳产丰产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各种虫害严重威胁着小麦的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控制小麦虫害,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小麦虫害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有关小麦虫害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主要小麦虫害及其危害
小麦虫害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有麦蚜(Sitobion avenae F.)、小麦食心虫(Cephus pygmaeus L.)、小麦长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等。这些害虫对小麦的危害方式各异,但都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
- 麦蚜: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的汁液,导致小麦叶片发黄、植株矮小、穗粒不饱满,严重时甚至造成小麦倒伏。* 小麦食心虫: 幼虫蛀食小麦茎秆,破坏小麦的输导组织,导致小麦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枯死。* 小麦长管蚜: 与麦蚜类似,以刺吸式口器危害小麦,并传播病毒病,对小麦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小麦虫害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小麦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 生物学特性:
- 对麦蚜、小麦食心虫、小麦长管蚜等主要害虫的生活史、繁殖规律、环境适应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其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影响因素。* 发现了一些对小麦害虫具有抗性的基因和品种,为培育抗虫小麦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2. 发生规律:
- 通过长期监测和调查,掌握了主要小麦害虫的种群动态、空间分布以及与气象因素、栽培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小麦害虫发生预警模型,可以提前预测害虫的发生趋势,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防治措施:
- 在化学防治方面,筛选出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杀虫剂,并优化了施药方法,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生物防治方面,积极探索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小麦害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农业防治方面,通过优化播期、合理施肥、轮作倒茬等措施,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增强小麦自身抗虫性,减少了害虫的发生。
三、未来展望
尽管小麦虫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深入研究小麦害虫的抗药性机制,延缓和治理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气候变化对小麦害虫发生规律的影响研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虫害防控策略。* 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小麦虫害的防治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

原文地址: http://www.cveoy.top/t/topic/fDQ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勿转载和采集!